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丝韵传薪火,青春探非遗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孙悦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苏州分队的学生走进了被誉为“丝绸活化石”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探寻千年丝韵,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专题研讨等形式,同学们近距离感受苏州丝绸非遗的魅力,在古今对话中理解非遗传承的当代意义。

  苏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从春秋时期的“吴绫”到明清时期的“宋锦”,丝绸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沉淀着中国纺织技艺的巅峰成就。苏州丝绸博物馆坐落于古城平江路西侧,白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历史街区相映成趣,馆内则藏着一部跨越五千年的丝绸文明史。

  校实践队的探索从“古代馆”开始,在幽暗的灯光下,战国时期的“菱形纹锦”、汉代的“茱萸纹绣”、唐代的“联珠纹锦”依次陈列,织物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着苏州作为“丝绸之府”的辉煌过往。

  “大家看这件宋代的‘缠枝牡丹纹宋锦’,它采用了‘三枚斜纹’组织,用色多达六色,在光线折射下会呈现出‘锦花’般的光泽。”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件巴掌大的残片介绍道。当听到这件文物是从宋代墓葬中发掘,历经千年仍保持色泽时,同学们也对蚕丝的耐腐蚀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博物馆志愿者在进行义务讲解,周青山供图)

  在宫廷服饰展区,一件服饰吸引了众人目光。龙纹、星辰、山形等象征王权的纹样,全由捻金线盘绣而成,近看可见每根金线,历经百年仍保持着的光泽,让人大为震撼。“这不仅是件衣服,更是无数匠人心血的结晶。”实践团成员李王朕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道。

(图为丝绸博物馆中展品,袁昳玮供图)

  丝绸非遗不仅过去辉煌,也活在当下。在文创区,同学们看到了更多丝绸非遗的"年轻面孔":苏绣团扇上绘着平江路夜景,宋锦纹样被印在笔记本封面,缂丝工艺做成了小巧的书签。苏州丝绸融入了我们的现代生活,它在有着非遗文化熠熠生辉的魅力的同时也换发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了解丝绸技艺,张子安供图)

 

  “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实践队总结会上,队长的话引发共鸣。同学们对丝绸非遗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用当代的方式赋予其新生命,在创新中传承。

  博物馆讲解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年是非遗传承的未来。你们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关注和传承古老技艺,这种‘双向奔赴’正是非遗传承最需要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袁昳玮供图)

  对于此次实践,有同学发表感言:“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他们计划在校内发起"丝绸非遗宣讲团","传承不仅是手艺人的事,我们年轻人也该成为文化传播的纽带。"

  指导老师在总结时说:"这场实践让学生们看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坚守技艺本真的同时,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苏州丝绸延续千年,始终触摸到时代的心跳。"

  这次探索非遗之行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苏州丝绸的魅力,看到了丝绸传承人的匠心和坚守。有许多人在为传承丝绸非遗贡献力量,丝绸传承人、志愿讲解的解说员、政府的大力支持。同学们也下定决心为丝绸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周围同学科普苏州丝绸。他们相信涓滴成河,功不唐捐。丝绸传承会有更多活力注入,因为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通讯员 孙悦)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