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实践团队走进南通珠算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与专业人士深度交流等方式,系统学习珠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实践,为推广文案创作积累素材,助力这一世界非遗的传播。
站在南通珠算博物馆的展示墙前,“雏形初具”“名成理就”“数理根柢” 几个板块,如时光拼图,拼凑出珠算从萌芽到成型的轨迹。看着刘洪、徐岳等先驱的画像与文字,听着算具制作的故事,团队成员们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南通珠算展示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佳 汪洁钰供图)
那些古朴算具与泛黄典籍,是先辈智慧的物证。从秦汉发端,珠算在岁月里沉淀,从简单计数到成为数理根基,每一步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洞察、对效率的追求。这不仅是计算工具的演进,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缩影,让团队成员们懂得非遗背后,是无数人接力守护的文明火种,激励成员们也想成为传承这份智慧的一分子。而对于算具的制作,工匠们挑选硬木、打磨算珠、拼接榫卯,每一步都藏着功夫。那些看似普通的流程,实则是千年技艺的延续——从商周陶丸计数,到如今精致算盘,材质在变,匠人们对“精准”“耐用”的追求始终未变。这又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首先是技艺的坚守,是把祖先的智慧,用双手稳稳接住。
从紫檀巨算的沉雄厚重到袖珍银算精巧玲珑,从古籍善本的墨迹留香到名人墙的光影交错,每件器物都在诉说着特定时代的生活图景。当这些细节被一一标注——紫檀算珠的云纹角度、银质算盘的拆卸机关、古籍批注的墨色浓淡,它们便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串联起珠算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完整轨迹。
最触动之处,是团队采访传承人时,那句“珠算是世界非遗”的纠正,猛地拓宽了团队成员们的认知。原来这小小的算盘,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传承人讲珠算从实用工具到启智载体的演变,仿佛看见时光长河里,无数先人因需而变:筹算不便,便发明算盘;现代教育需要思维启蒙,珠心算应运而生。“实用与变通”,短短四字,道尽珠算传承的底层逻辑——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回应时代需求的“活水”。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采访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佳 汪洁钰供图)
当了解到南通27所小学把珠心算融入课堂,看着那些孩子在比赛中斩获佳绩,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活态传承”的力量。珠算不再是书本上的历史,而是孩子们指尖跃动的智慧,是课堂里碰撞的思维火花。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承非遗,既要守住“根”,更要找到“桥”——把古老技艺,搬进现代生活场景,让年轻人愿意学、用得上,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
最后团队成员整理着积累的素材:从陶丸计数的原始智慧,到算盘形制的不断完善,再到珠心算教育的当代实践。文案创作的过程,正是要沿着这条脉络,让文物照片里的纹理与划痕说话,让专业人员的解读与建议落地,让教育的成果展现文化活力,最终让读者透过文字,看见珠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鲜活的生命力,在古今对话中延续跨越千年的智慧回响。通过此次实践,我们看见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以坚守为基,以创新为翼,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作为青年之辈,也愿成为这传承链上的小小一环,把珠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古老技艺,永远年轻。
(通讯员 葛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