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丝韵,感知非遗温度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开展以“非遗苏州丝绸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技艺观摩与实践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苏州丝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创新思考。
小分队基于苏州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的重视情况,将深入了解政府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分析苏州非遗保护实践的生动案例;同时利用新媒体等互联网时代下多样的传播渠道,采访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传承故事,创新宣传城市非遗文化IP,以青年力量探寻苏州市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的更多切实可能性。
实践团队来到苏州丝绸博物馆,系统了解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的丝绸发展脉络。在明代妆花缎展区,队员们得知些文物采用“通经断纬”技法,一根纬线需在不同经线间穿梭数十次,仅制作 完成衣襟部分就耗费了匠人三个月时间。展柜中泛黄的织锦纹样与现代复原作品并置,直观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延续性。
漳缎织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起绒装置,通过特殊的绒经控制机构,使织物表面形成丰满耸立的绒毛,这也是漳缎区别于其他丝织物的关键。操作时,一名织工在花楼上层负责提拉花线以形成花纹,另一名织工在下层负责投梭、打纬等动作,两人配合需高度默契,一天最多只能织出1-2米漳缎。
传承人介绍,漳缎织机的制作工艺本身也极具价值,其木料选择、部件拼接都有严格讲究,需选用坚韧耐磨的硬木,部分关键零件的精度误差需控制在毫米以内,才能保证织造过程的顺畅。
实践最后阶段,学生们尝试体验缫丝与刺绣基础工序。在专业技师指导下,他们将蚕茧投入80℃的沸水中,用竹筷寻找丝头。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需要精准控制力度——用力过大会扯断丝缕,过轻则无法引出完整丝线。
“原来一根蚕丝能长达1500米,而要将这些细丝织成锦缎,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日复一日的耐心。”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慢工出细活”的内涵,也更能体会到传统匠人坚守的价值。
活动结束时,团队见到了从明代到当代的丝绸样本百余件,整理匠人及传承者访谈录5万字。这些材料将用于后续的非遗保护研究报告。正如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所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触摸丝绸纹理的过程中,感受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民族将智慧与审美融入生活的方式。”
非遗的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非遗保护机构;社会应营造尊重和保护非遗的氛围,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活动;个人则应积极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同时创新性地将其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蚕丝吐丝般,在坚守本质的同时不断延展。从博物馆的文物到直播间的产品,从老手艺人的坚守到年轻一代的创新,苏州丝绸正以多样的形态,在时代浪潮中续写着新的篇章。
(通讯员 黄静娇)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