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珠算雅韵里,藏着贯通古今的文脉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吴楚钰

  2025年7月8日至1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实践团队一行10人走进南通算珠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该团队旨在通过拍摄介绍视频,系统呈现珠算文化的雅韵传承与文脉延续,展现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命力,让更多人感知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南通算珠博物馆嵌在老城的青砖灰瓦间,推开那扇雕着缠枝纹的木门,木蜡油与旧木料的气息便漫了过来。展厅内光线透过纱帘变得柔和,1000余件算珠藏品在展柜中静立,从战国的青铜算珠到当代的珐琅算盘,像一串串联起时光的珠子。实践团队架起摄像机时,镜头先落在了展厅中央的“材质长廊”——硬木算珠泛着温润的包浆,黄铜算珠留着经年摩挲的亮痕,玉石算珠在光线下透出细密的纹路,每一种材质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工艺雅韵。

  “这些算珠不只是工具,是匠人们把审美刻进了实用里。”讲解员在一组清代红木算盘前,指尖轻触展柜玻璃。她指着算盘边框上的云纹雕饰说,这组算盘出自扬州匠人之手,榫卯结构严丝合缝,连算珠与档杆的间隙都精确到毫米,“你看这云纹的弧度,与算珠的圆形呼应,既不影响拨动,又添了几分雅致,古人的‘器以载道’就在这些细节里。”她向实践团队展示了一件民国时期的黄铜算盘,算珠内侧刻着缠枝莲纹,经考证是当年账房先生特意定制的,“连算珠内侧都要雕花,可见那时珠算已不只是计数,更是身份与审美的象征。”

  实践团队的镜头格外关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文脉密码”。 南通算珠制作讲究“材美工巧”。选料时,木质算盘多取紫檀、红木等硬木,金属算盘选用黄铜等耐腐蚀材质,玉质算盘则精选和田玉等温润玉石。制作时,先经选料切割、干燥处理,再通过车锯刨磨打造算珠与框架,以榫卯工艺拼合框梁档,最后进行纹饰雕刻,如紫檀算盘常刻吉祥纹样。每道工序都需匠人手工完成,仅打磨环节就需十余次,确保算珠圆润顺滑、框架严丝合缝。在“工艺展区”,队员们发现所有传统算盘都不用一根钉子——档杆与边框的连接全靠榫卯,算珠中间的穿孔边缘都做了倒角处理,摸上去圆润不硌手。

  珠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活态传承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队员们看见了“珠坛泰斗”华印椿的雕像,以他为代表的珠算传承人们撰写《中国珠算史稿》填补学术空白。如今学习的“二指拨珠法”,便出自此。珠算的“五升十进制”与现代数学的十进制一脉相承,是中国人数理思维的根。

(图为“珠坛泰斗”华印椿的雕像。汪洁钰 供图)

 

  拍摄间隙,队员们注意到展厅角落的“荣誉墙”,上面摆满了南通各小学珠心算获奖奖杯。全市27所小学从一年级开设珠心算课,近十年培养出300多名省级以上珠心算选手,拿过3次世界冠军、6次全国冠军。“学过珠算的孩子空间想象力普遍更强,这就是文脉的延续——古人用珠算丈量土地、计算历法,现在孩子们用它打开数理思维的大门。”讲解员说到。

(图为展厅荣誉墙。王雨佳 供图)

 

  整天的拍摄里,实践团队积累了1500分钟素材: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明代算盘的云纹上,形成流动的光斑;队员们为了拍清算珠穿孔的倒角,蹲在展柜前调整了12次机位。“最打动我的是那枚清代铜算珠上的刻字。”一位队员在整理素材时说,算珠内侧刻着“恒记”二字,应该是当年商号的标记,“这两个字让冰冷的铜珠有了故事,就像文脉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藏在这些具体的物件里。”

(通讯员 吴楚钰)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