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溯龙山古韵日照,传千年黑土奇珍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周杨

  2025年6月24日至3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山东省日照市,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照黑陶展开专题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传承人、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探寻这项源自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团队中负责山东黑陶文化视频及非遗宣讲视频文案工作的成员,此次实践为记录与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

  在雾气氤氲的非遗工坊内,视频镜头捕捉到了黑陶诞生的关键瞬间。省级非遗传传承人正屏息凝神,运用快轮拉坯。湿润的黄河淤泥土在高速旋转中上升、延展,其指尖的每一次轻微按压与提拉都决定着器物的形态与命运。“毫厘之差,满盘皆输”,团队成员在文案中这样描述此刻的紧张感。镜头跟随着泥土的轨迹,从十二次沉淀淘洗后的细腻陶泥,到拉坯成型的初坯,再到阴干车间里匠人每日三次精确监测湿度的专注神情。当窑炉封闭,松柴浓烟开始渗入陶胎进行碳化窑变时,镜头对准了窑口观察孔内跳动的火焰,文案试图用文字传递那份等待“黑如漆、亮如镜”奇迹降临的期待。视频团队的任务,就是将这繁复严苛的七十二道工序,转化为观众可感可知的视觉语言,让“匠心”二字不再抽象。

  山东黑陶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从四千年前的龙山蛋壳陶到现代创新设计作品。视频文案工作不仅需呈现这些器物之美,更要挖掘背后的传承故事。镜头记录下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同台的珍贵画面: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手持自制刻刀,展示着刚刚成功复活的镂空高浮雕绝技,刀尖在陶坯上游走如舞;中年传承人则向团队展示了融合现代金属镶嵌工艺的黑陶茶器,器型古朴中透出时尚气息;在博物馆附属的教育工坊内,镜头捕捉到一群青少年在专业指导下专注修坯的场景,湿润的陶泥在他们略显生疏却认真的指间渐渐成形。文案试图串联起这些片段,讲述一个关于“守护古法而不泥古,创新生而不失根”的传承理念,以及这条由不同世代共同奔跑的接力长跑赛道。宣讲视频中,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成为打动观众、引发共鸣的核心力量。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吸引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这是视频文案工作的核心挑战之一。团队利用在博物馆创新展区的见闻,在视频中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文案描述了AR技术如何让观众“穿越”回四千年前,亲身“参与”龙山先民的熏烧制陶过程;记录了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利用3D扫描技术精准复原古陶纹样,并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创作热潮的现象;镜头也特别关注了那些将黑陶元素融入现代灯具、音响等日用品的创新设计,诠释“日用即道”的活化理念。宣讲视频的文案着重强调,黑陶的传承不是将之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创新表达和现代媒介,让它重新“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动在时代的脉搏里。团队拍摄的青少年体验拉坯、青年传承人直播刻花的生动画面,成为展现黑陶青春活力的最佳注脚。

  对于负责动态影像记录和文案撰写的团队成员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在场”教育。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理解的桥梁。通过取景框凝视匠人布满陶屑却稳如磐石的双手,通过文案推敲每一个描述工艺细节的精准词汇,团队成员得以更深刻地触摸到黑陶的温度与灵魂。那些在博物馆幽光中闪烁的千年黑釉,在少年指尖流转的湿润陶泥,在匠人刀尖舞动的刻线,最终都汇聚在剪辑软件的轨道上,成为讲述故事的素材。这份工作让团队成员认识到,在非遗传承的宏大叙事中,用镜头捕捉细节,用光影传递情感,用语言构建理解,本身就是在为千年窑火的延续增添一缕新的光亮。记录下这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与创新,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并珍视,正是视频工作者在守护文脉征程上的独特贡献。

(图为山东黑陶博物馆创新展区,老师讲解古代制陶场景。伊星如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部分成员在山东黑陶博物馆合影。黄鑫辉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部分成员在社区宣讲合影。黄鑫辉 供图)

 

(通讯员 周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