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指尖珠算与水墨昆曲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汤佳

  2025年6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先后赴南通市珠算博物馆和昆山市昆曲学社,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技艺与昆曲艺术展开调研。团队走访了南通珠算非遗传承人陈德华、昆山昆曲研习中心负责人周晓燕,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度对话,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逻辑。

  走进南通珠算博物馆,木质算盘特有的桐油味扑面而来。73岁的陈德华手指翻飞,算珠碰撞声如骤雨敲窗,一道包含四位乘除的算术题在10秒内得出答案。“珠算不是古董,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思维模式。”这位从业62年的老匠人展示着特制教学算盘——梁上每档七珠,比传统算盘多两珠,专为儿童设计。馆内一组数据引起团队注意:近五年南通开展“珠算进校园”活动覆盖127所小学,开发出珠算体操、珠算游戏等新形式。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学生用算盘拼出的航天模型,陈德华称之为“老树新枝”:“当孩子们发现算盘能解编程题时,眼睛会发光。”

图为针对南通珠算具体情况进行路人采访 汤佳 供图

  昆山巴城古镇的昆曲学社内,全息投影将《牡丹亭》的杜丽娘映在纱幕上,与台下演员形成虚实对唱。周晓燕调试着动作捕捉系统:“我们正在建立昆曲数字基因库,每个身段都被转化为数据。”团队观察到,学社的AI纠错系统能实时标注学员唱腔偏差,但周晓燕坚持保留纸质工尺谱教学,“机器教技巧,人才懂韵味”。

  年轻演员王梦婷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00后曾因昆曲课业枯燥险些放弃,直到参与跨界实验剧《游园·2023》,将杜丽娘的唱段融入电子音乐。“现在我知道‘皂罗袍’的每个转音都在诉说自由。”排练厅里,她示范着用手机APP练习气息控制,身后的老艺人正在手工缝制点翠头面。

两种非遗的不同路径引发思考。珠算选择“实用化”道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昆曲则通过“艺术化”创新拓展表达边界。南通师范附属小学教师李雯透露,珠算社团学生的心算速度比普通班快30%,但更显著的变化是“做题时下意识的图形化思维”。昆山当代昆剧院导演徐栋坦言,全息版《长生殿》票房是传统场的3倍,但每次谢幕仍要播放老一辈的演出录像,“新技术是桥梁,彼岸永远是戏曲的本体”。

  在昆曲学社的档案室,团队看到1956年的手写曲谱边角已泛黄,旁边的硬盘存储着4K修复版《十五贯》。这种时空叠印的景象,恰如陈德华那句感慨:“算珠要拨动才有生命,文化要碰撞才能生长。”

图为针对昆山昆曲具体情况进行路人采访 汤佳 供图

 

通讯员 汤佳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