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古韵金陵城,绳结系古今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张羿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走进甘熙宅第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金陵绳结巧传承,非遗探索续新篇”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采访工作人员、观摩甘熙宅第、开展社区宣讲活动等方式,触摸到了南京绳结的文化温度。

  甘熙宅第为多进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总占地2.1万余平方米,实有房间162间,距今已有约二百年历史,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宅第里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灰墙上覆满了垂挂下来的藤萝。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宅第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院子里面有几处雕塑,表现的是蒸糕、箍桶、小孩放鞭炮等惟妙惟肖。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过挂着一串红灯笼的曲折回廊,小桥流水、假山凉亭,飞鸟掠过翠竹。在亮与暗的适度交替承转中,喝一杯茶,回味绮丽与风霜,来听听这座宅第的传奇故事。重重叠叠的甘家大院显得落寞而冷清,高亢激昂、凄美幽怨的唱腔,彩袖翻飞、轻盈矫健的舞姿恍然如梦。如今到甘熙宅第,可见“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虽然也是老屋,但比幽静古朴的水乡古镇少了些乡野情趣,多了些摩登气息,在老城南闪耀着青春无敌的光芒。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图为实践团队拍摄甘熙宅第的场景 通讯员许欣然 供图)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如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走进花团锦簇(剪纸)区,陈列室内通过展示各种文物、艺术品的种类,用抽象的造型及趣意的图文形式准确地展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主题寓意。南京剪纸的艺术特点鲜明,它巧妙地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无言的诗,一幅立体的画,通过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生动传神的形象。无论是喜花、斗香花,还是门笺、刺绣花样,都充分体现了南京剪纸的独特艺术魅力并设有剪纸互动区,让参观者能够自己制作剪纸,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青春。

(图为实践团队拍摄甘熙宅南京民俗博物馆第剪纸区的场景 通讯员许欣然 供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绳结技艺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人们用绳结记录事件,传递信息,仿佛一段没有文字的文明。南京绳结,作为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要代表,应用五彩斑斓的丝线,通过“绾、结、穿、绕、缠、编、抽”等丰富的技法,编织出形态各异、色彩鲜明的艺术造型。实践团队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盖老师,了解了非遗人在时代创新和继往开来的尝试。在非遗传承人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绳结的保护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盖老师开心地介绍作品的成绩并亲自展示了团队各式的创作,书签,联名文创,五彩吉祥的绳结等。队员们围成一圈学习,但在亲自上手实践后,才知这门手艺的不易。每一种编法都是古人经验的积累,每一种颜色搭配都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每一道继传统的工序,都是对非遗绳结的最好继承。

 

(图为实践团队拍摄采访非遗传承人盖老师的场景 通讯员许欣然 供图)

  通过这次参观甘熙宅第南京民俗博物馆,让成员们意识到无论是技艺还是表演艺术,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这片土地上的匠人们通过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创造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和表演。美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通过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共鸣。

(图为实践团队在博物馆大门合照场景 通讯员许欣然 供图)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和遗忘。而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并传承这些传统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灿烂,是我们根基的一部分。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我将继续学习、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让其在当代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社会增添更多的智慧和美丽。

(通讯员 张羿)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