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党旗拂崂岫,青年绘“栖云”——海大实践队解码城郊融合振兴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导语:

  仲夏七月,万物并秀。崂山幽谷,松风解带。7月5日至7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三树栖云”实践团队深入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三树新村,围绕“城郊型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主题,探索三树新村“社区发展与文旅融合”新路径。

IMG_256

  【实践队成员与蓝青传书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合照】

正文:

  一、“微澜之下见深流”——三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以“零”字治理稳驭五村合并

  在合村开始前,北宅街道以《致村民的一封信》逐户送达,把“为什么合、怎么合、合完怎么办”拆解成可感知的收益清单与风险预案,完成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滴灌。街道同步实现“零信访、零舆情、零投诉、零治安案件、零安全事故”的“五个0”治理奇迹。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把潜在冲突消解在了议题设置阶段。合并后,原先分散于五个自然村的土地、房屋、山林被整体打包进入“四季采摘园”项目,产业用地集中连片,治理成本下降,集体收入显著增长。蓝青传书记把经验归结为一句话:“把利弊讲透,把选择权留给村民。”映射出崂山脚下“以制度理性托举乡村振兴”的治理密码。

IMG_257

  【团队成员与蓝青传书记进行交流】

  二、“山劳山”出岫——从枝头到云端的产业升级

  北宅街道循“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之势,将昔日路边摊的“散点经济”纳入“数商兴农”航道:统一品控、冷链、溯源,让枝头新果与云端订单同频共振;团购、直播次第铺开,樱桃走出村口,品牌走进人心。蓝青传书记以“三树新村”为坐标,续写蓝氏子弟“三树堂”的历史文脉,提炼“山劳山”文化基因,串起采摘、研学、民宿的产业链,织就“微度假”的柔性闭环。同时,蓝书记带领村集体紧跟数字化潮流,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上线团购,樱桃旺季内直播成交额达140000元,团购核销额18000元,助力农民的‘土疙瘩’变成市场的‘金饽饽’。

  面对淡季无收入、散户的客源不固定等问题,我们团队呈交了“生态文旅+数字化社区”升级方案,初步设计三树新村定制化旅游路线图和线上UI小程序,真正实现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蓝书记对此深表赞同——城郊振兴自此由“卖产品”转向“卖场景”,流量终而化作留量,静水深流。

IMG_258

  【 实践团队与蓝书记交流品牌升级方案】

  三、“炊烟深处见山高”——一盏灯照亮“人间灯火情”

  浪浪山子酒店静卧在崂山脚下,十七载寒暑,乔奶奶与老伴守着两层小楼,以全年灶火温养山味——散养鸡、水库鱼、自种时蔬,皆成“健康、营养、美味”六字箴言。

  更厚重的故事藏在烟火背后。2009年,婆婆与夫兄相继离世,留下智力残疾的嫂子与年幼侄女。乔奶奶退休后便搬进老屋,正是三树新村的品牌与资源为乔奶奶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扁担,自此十七载晨昏,挑起照顾嫂侄的千斤重担。2023年,乔元敏女士获评“感动青岛”道德模范。问她何以如此,她淡淡一句:“别人来照顾,我不放心。”那一刻,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有了体温——所有品牌与数据,终将回落到这一抹人间烟火;乡村振兴的高度,终以人心的柔软丈量。土地山高水长,炊烟不散,乔奶奶用十七载灯火,为乡土写下最质朴也最磅礴的注脚。

IMG_259

  【 团队成员采访乔元敏女士】

结语:

  “乡村需要的不是短暂的同情,而是长期的共情;不是外来的拯救,而是内生的激活。”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海大青年的身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可感知的温度与增量,把三树新村的实践凝练为可扩散的范式,让更多“三树”在广袤乡土上蔚然成林。

  文字丨徐蓓蕾 马培 吴昆 叶锴浩 李宜臻

  图片丨高雯莉 谭子妍

  (“三树栖云”实践队:高雯莉、马培、徐蓓蕾、叶锴浩、吴昆、李宜臻、谭子妍)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