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粤来粤给力”团队深入调研广府民俗的青年传承与文化机遇
一审一校(实践团队负责人):徐杨可欣
二审二校(学院通讯站负责人):陈慧敏
7月28日至29日,为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粤来粤给力”团队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赴广东广州、江门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粤剧、醒狮等广府文化民俗的传承现状,探究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青年的吸引力与传承机遇。
7月28日上午十点,团队来到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其主题展厅曾举办过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馆藏粤剧粤曲黑胶唱片展、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肖像摄影作品展等。有如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1893年广东新宁县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19世纪末由歌林公司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等戏曲文物。
图为传统粤剧戏服展览 徐杨可欣供图
这座岭南园林式建筑中,传统戏服、老唱片等文物静静陈列,而“戏服 DIY 体验”“粤剧主题剧本游”等创新形式更添活力。一位来自广州的年轻游客刚完成戏服DIY 体验,笑着说:“原来粤剧的刺绣有这么多讲究,亲手缝上那几针时,好像真的摸到了老艺人的匠心,这种参与感比单纯看展览强太多了。”由此可见,当传统艺术跳出“静态展示”,便能在青年心中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当日下午三点,团队参观了广州非遗醒狮工作室。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的工作室,位于文明路广州市工人文化宫牌坊下“市一宫”内。走进位于文明路广州市工人文化宫牌坊下的赵家非遗醒狮工作室,满墙的狮子头诉说着传承故事,永庆坊的“赵家狮非遗生活馆”里,文创 DIY 与 VR 体验让醒狮文化焕发新彩。“戴上 VR 眼镜那一刻,好像自己真的在锣鼓声中跳上桩台,这种新潮玩法让我突然懂了为什么醒狮能火上短视频平台。”来此参观的一位95 后女游客感慨道。
图为赵家狮非遗生活馆陈列狮头 徐杨可欣供图
同时,截至2022年,工作室推动醒狮进校园的实践,助力广州176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醒狮进校园”活动,更让 3 万余名学生近距离接触这门技艺,让传承有了青春力量,让非遗从“遥不可及”变为“可感可及”,以鲜活姿态融入生活。
7月29日下午三点,“粤来粤给力”团队来到广东省江门开平碉楼景区,参观了当地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匠人将1600℃铁水击向夜空,瞬间绽放出万朵金花,铁花如流星坠落,与碉楼群、骑楼街的霓虹交相辉映,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视觉奇观。
图为赤坎古镇打铁花表演 范敏供图
“铁花落下时像星星掉下来,碉楼的影子在火光里忽明忽暗,突然就想起爷爷说过侨胞在外想念家乡的故事,原来文化真的能把几代人的记忆串起来。”现场一位祖籍江门的青年游客眼眶微红。这场千年技艺与侨乡文化的碰撞,让非遗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鲜活纽带,从而唤醒人们对本土非遗的情感认同与保护自觉。
图为团队成员在粤剧艺术博物馆调研合照
徐杨可欣供图
在广州、江门的调研中,广府文化依托文旅融合实现破圈的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依赖“博物馆标本式”保存,而是通过与当下生活的联结、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成为青年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文化记忆,让非遗从“展品”融入“生活”。
“粤来粤给力”团队将持续提炼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深挖广府民俗与青年的共情点,为广府民俗的青年传播提供参考,让更多传统技艺像粤剧、醒狮、打铁花一样,在青年的参与中焕发持久生命力。(通讯员 曾雪莹 李依曼 罗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