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薪火相传·团结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7月5日至9日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赴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会址、肇兴侗寨及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红色研学、文化探访、非遗体验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在追溯历史中坚定信念,在触摸文化中凝聚认同,为民族地区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重走红色征程:在黎平会议旧址感悟初心使命
7月8日,实践团首站抵达黎平会议会址,开启“追寻伟大转折”主题研学。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历史照片与情景复原展陈,沉浸式感受1934年黎平会议“决定红军转兵、挽救革命危机”的关键意义,深刻理解其作为长征“伟大转折起点”的历史分量。实践团成员以“青年之声”重现红军与苗侗群众鱼水相融的故事——当年红军途经黔东南民族地区时,尊重民族习俗、保护群众财产,用实际行动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指导老师结合党史现场教学,强调:“黎平会议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转折,更是党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起点,这份红色基因正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这场研学让同学们在历史回响中坚定理想,将“实事求是、团结奋进”的会议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
(实践团师生在黎平会议会址聆听历史讲解 王宇阳摄)
循迹侗寨风情:在肇兴街巷触摸民族精神根脉
7月5日至6日,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肇兴侗寨的足迹,走进这座“中国最大侗寨”,探寻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在侗寨鼓楼前,成员们聆听当地老人讲述鼓楼作为“议事、祈福、联欢”的文化载体,如何见证侗族群众“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传统;在侗布制作工坊,大家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曾关注的侗布技艺,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传承人用“经纬交织”比喻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关系。实践团还参与了“学侗语、唱侗歌、品侗食”活动:跟着侗族乡亲学唱《劝和歌》,体会歌词中“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处世智慧;亲手制作侗族特色美食“腌鱼”,感受“共享劳动成果”的民族风情。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肇兴侗寨的历史文化氤氲中,不仅藏着侗族的族群记忆,更蕴含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密码。
(实践团成员在肇兴侗寨鼓楼前聆听民族文化讲解 传番丽摄)
深耕非遗体验:在西江苗寨传承传统匠心技艺
7月9日,实践团走进西江千户苗寨,聚焦蜡染、银饰、芦笙三大非遗项目,开展“沉浸式”技艺学习。在蜡染工坊,非遗传承人李贵元手把手指导成员们熔蜡、绘图、浸染,从“以刀为笔、以布为纸”的创作中,感受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在银饰作坊,匠人们展示“拉丝、錾刻、焊接”等复杂工序,实践团成员亲手打磨银手镯,触摸“每道纹路皆有寓意”
的匠心,理解苗族银饰“祈福纳祥、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芦笙传承基地,老师教授芦笙吹奏技巧,当《阿妹戚托》的旋律响起,成员们与苗族同胞共同起舞,体会芦笙作为“民族情感纽带”的独特价值。实践团成员张悦感慨:“非遗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活在指尖、响在耳畔的文化血脉,学好这些技艺,就是传承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制作苗族蜡染 王宇阳摄)
践行青春担当:在实践融合中书写团结答卷
此次实践活动构建了“红色铸魂—文化润心—非遗传承—实践赋能”的完整链条。每日晚间,实践团开展“行走的研讨会”,成员们结合所见所闻撰写感悟、制作短视频,将黎平会议的红色故事、肇兴侗寨的民族精神、西江苗寨的非遗技艺转化为鲜活的思政素材。同时,实践团还在侗寨、苗寨开展“文化宣讲+志愿服务”:用双语(汉语+民族语)向村民普及非遗保护政策,协助整理民族文化档案,为游客讲解民族历史与红色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互动中传递。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老师表示,未来将把此次实践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打造“红色+民族”特色教学模块,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从黎平会议的红色记忆到肇兴侗寨的文化传承,从西江苗寨的非遗匠心到实践团的青春行动,“薪火相传·团结筑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民族地区的发展脉搏,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
薪火相传·团结筑梦实践团队
联系人:传番丽 1363927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