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千年珠算智慧在南通焕发青春光彩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单艺

  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贯云川”实践团队赴南通珠算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学习珠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为推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鲜活素材。

  步入博物馆,一面精心设计的展墙清晰勾勒出珠算发展轨迹——“雏形初具”、“名成理就”、“数理根柢”三大板块如时光拼图,将珠算从萌芽至成熟的过程生动呈现。团队成员凝视着刘洪、徐岳等珠算先驱的面像与文字记载,聆听算具背后的制作故事,历史触手可及。从秦汉初露端倪的计数需求,到成为精密的数理根基,那些古朴的算具与泛黄典籍无声诉说着先民对效率的不懈追求与生活智慧的结晶。这不仅是工具的演进,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南通珠算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刊本《数书记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佳 汪洁钰供图)

 

  在琳琅满目的藏品中,细节尤显匠心。紫檀巨算沉雄厚重,其算珠上精雕的云纹角度考究;袖珍银算精巧玲珑,暗藏可拆卸的灵活机头;古籍善本上批注的墨色浓淡,无声传递着书写者的专注。这些器物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串联起珠算从生活工具升华为厚重文化符号的完整轨迹。尤其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的是工匠对技艺的坚守:选硬木、细打磨、巧拼接,从商周陶丸到今日算盘,材质迭代,但对“精准”“耐用”的极致追求跨越千年未曾改变。

 

  一次关键访谈刷新了团队的认知。当团队提及“中国珠算”,传承人郑重纠正:“珠算是世界非遗。”这简短有力的纠正瞬间拓宽了团队的视野——小小算盘,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传承人进而阐释珠算的生命力核心:因需而变。从筹算不便催生算盘,到适应现代思维教育孕育珠心算,“实用与变通”四字道破千年传承的底层逻辑。他强调,非遗绝非博物馆中凝固的“标本”,而是能持续回应时代需求的“活水”。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通珠算博物馆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佳 汪洁钰供图)

 

  这股“活水”在南通27所小学的珠心算课堂中汩汩流淌。目睹小选手们在比赛中自信拨珠、斩获佳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活态传承”的强劲脉动。珠算不再是尘封的历史名词,它已化作孩子们指尖跃动的思维之光,课堂里碰撞的智慧火花。这生动场景印证,守护非遗之“根”的同时,更需架设通往现代生活的“桥”,让古老技艺融入当下语境,吸引年轻一代乐于学、便于用,方是永续之道。

  实践活动尾声,团队成员梳理着丰厚的素材链条:从陶丸计数的原始启慧,到算盘形制的精益求精,再到珠心算教育的蓬勃实践。他们将让展柜中器物上的纹理刻痕开口诉说,让专业见解落地生根,让教育的硕果彰显文化活力,最终引领读者透过文字,感受珠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聆听这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当千年算珠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圏景。实践团队深刻领悟,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姿态,是以坚守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令千年智慧在新时代苍穹下持续闪耀。青年一代,正愿成为这壮丽传承链条中坚实的一环。

 

(通讯员 单艺)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