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指尖的陶纹:解码日照黑陶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迟晨曦

  2025年6月23日至6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践队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展为期3天的黑陶文化调研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探寻日照黑陶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传承现状,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记录制作工艺、观察产业发展模式,为这一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青年视角的思考。

  日照是黑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黑陶制作工艺在此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泥巴到陶器,需经过拉坯、修坯,再经压平、刻制、打光、烘干、烧制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

  两城镇作为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曾出土过被誉为“薄如纸、亮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黑陶,其制作技艺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巅峰。实践队抵达当日,便前往日照市博物馆。日照市博物馆馆藏黑陶文物达300余件,涵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活用具、礼器、祭祀用品等多个类别,其中一级文物12件,尤以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镂孔豆、黑陶弦纹鼎最具代表性实践队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对馆藏黑陶的系统调研。

  在恒温恒湿的展厅内,一件陈列于独立展柜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这件文物通高26.5厘米,杯身直径8厘米,通体乌黑发亮,杯柄处有细密的镂孔装饰。“这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1973年出土于日照两城镇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晚期作品。”工作人员手持手电筒,光束斜射在杯壁上,能清晰看到表面若隐若现的旋转纹路,“它最薄的地方只有0.15毫米,重量不足50克,拿在手里几乎感觉不到分量,却能承受自身重量直立摆放,堪称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快速旋转陶轮的技术,转速可达每分钟300转以上,才能拉出这么薄的坯体,而且全程不能有一点失误,否则整个作品就会报废。”

图为黑陶蛋壳高柄杯 生艳、伊星如供图

  在礼器展区,一件黑陶镂孔豆的造型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这件文物由盘、柄、座三部分组成,盘口呈圆形,柄部有三层交错的三角形镂孔,底座为覆盆状。“豆在古代是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这件黑陶豆的镂孔设计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工作人员指着镂孔的排列规律,“你们看这些三角形,每一层都相互错开,既保证了结构稳定,又形成了光影交错的效果,在祭祀时可能还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她补充道,馆内曾做过复刻实验,即使有现代工具辅助,成功率也不足30%,“足以想见当时工匠的技艺有多精湛。

  在结尾提及到非遗传承,工作人员骄傲的说新一代青年创立了大大小小的的黑陶工作室为黑陶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天,实践队去社区进行黑陶文化宣传讲座互动环节,社区人员提出了各种问题。“黑陶为什么是黑色的?”“古人用黑陶做饭会糊吗?”黄鑫辉耐心解答:“黑陶的黑色是烧制时‘渗碳’形成的,就像给陶坯‘熏’了一层碳,既美观又能防水;至于做饭,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控制火候的技巧,就像现在我们用铁锅炒菜一样熟练。”

图为黄鑫辉在社区讲解黑陶制作工艺 生艳、伊星如供图

  社区工作人员总结到:“年轻人用社区居民能接受的方式解读古老文化,让黑陶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了出来,这种传播比书本教育更有感染力。”

(通讯员 迟晨曦)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