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实践队踏入了南京绳结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南京绳结非遗文化的奇妙之旅。
刚走进博物馆,就被那琳琅满目的绳结展品震撼了。墙上挂着一幅幅巨大的绳结艺术作品,色彩斑斓,造型复杂精美。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吉祥结,结体紧凑,线条流畅,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还有寓意着福寿安康的盘长结,其线条相互交织,无头无尾,好似生命的循环不息 ,充满了神秘的美感。展柜里摆放着小巧精致的绳结饰品,手链、项链、耳环应有尽有,这些饰品将绳结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融合,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不失时尚感。
(图为南京绳结艺术品展示。许欣然 供图)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讲解下,了解到南京绳结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那时候,绳子是人们记录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工具,一个结代表一件事,或大或小,都被这小小的绳结串联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绳结逐渐从实用走向装饰,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绳结也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无论是在宫廷贵族的服饰上,迎来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用品中,都能看到绳结的身影。明清时期,绳结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其制作工艺愈发精湛,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寓意和审美情趣。
在博物馆的实践区,有幸得到了绳结传承人的亲自指导,学习绳结的制作。传承人先为我们展示了基本的绳结技法,如平结、十字结、双联结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到了我手上却怎么也做不好。绳子在我手中仿佛变成了调皮的孩子,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结打得歪歪扭扭,就是线条不流畅。但在传承人的耐心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慢慢地找到了感觉。
(图为南京绳结制作工艺过程展示图一侧。许欣然 供图)
制作一个简单的吉祥结。需要先将绳子绕成一个圈,然后按照特定的顺序穿插、缠绕,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稍有差错就前功尽弃。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绳结制作的不易,这不仅需要手上的技巧,更需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一个小小的绳结,蕴含着无数次的练习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当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虽然它还比不上传承人们制作的精美,但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吉祥结,我仿佛与古老的绳结文化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和魅力。
这次在南京绳结博物馆的实践经历收获颇丰。南京绳结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下,像南京绳结这样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技艺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传承人群体逐渐老龄化,这让我深感担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绳结,喜欢上这门古老的艺术。回到生活中,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绳结知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绳结的魅力。我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加入到传承和保护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通讯员 张李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