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社区广场的科学狂欢日:一场装满成长的实验派对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武慧敏
社区广场的科学狂欢日:一场装满成长的实验派对
作者:武慧敏
7月23日下午三点半“编译未来”小分队走进了上海滩花园社区,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四个充满探索乐趣的实验。社区广场的午后,被一阵阵欢呼与惊叹填满——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实验嘉年华。空气炮的“气流魔法”、泡沫大爆发的“化学反应”、水火箭的“飞天挑战”、酚酞变色的“液体魔术”,四个实验台同步开演,孩子们在动手与欢笑中,收获的远不止趣味,还有看得见的成长。
广场一角,武慧敏和栾冉冉带着牛奶箱改造的空气炮刚“亮相”,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看,拍这里,气流会变成‘炮弹’哦!”武慧敏演示的瞬间,远处的“目标堡垒”被无形的力量击中,孩子们立刻按捺不住:“我来试试!”小小的身躯攥着拳头,一遍遍拍打炮身,力气虽有限,热情却像要“掀翻”广场。初次尝试总打偏,没人泄气,反而更起劲:“再来一次!”旁边的志愿者们眼疾手快,帮孩子们稳住炮体、调整角度:“别急,对准目标再用力!” 孩子们的收获藏在每一次尝试里:从只会用蛮力乱拍,到慢慢掌握“快而稳”的技巧;从独自较劲,到会喊伙伴“帮我扶着点”,协作与耐心在笑声中悄悄发芽。当终于击中目标时,他们懂了:“原来坚持比力气更重要!”
 
空气炮的余温未散,武慧敏的另一处实验台已被“泡泡”占领。洗洁精、白醋、小苏打——这些家里常见的材料,在孩子们手中玩出了新花样。“先倒这个,再加那个……”武慧敏带着孩子们操作,刚混合的液体瞬间冒起泡沫,孩子们惊呼:“像冰淇淋!”一轮实验结束,她总会蹲下来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打架’产生气体,洗洁精就把气体变成了泡泡呀。” 没人满足于“玩一次”。孩子们自发排队,有的找来小木棍搅拌,有的偷偷加土、甚至放进蚂蚁“搞研究”,还较劲谁的泡沫堆得最高。直到武慧敏举起空瓶:“材料用完啦!”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停手。 这场“泡沫狂欢”教会他们:科学不止课本里的文字,身边的瓶瓶罐罐都是探索工具。从“跟着做”到“自己想”,提问的勇气和创新的萌芽,比满杯的泡沫更珍贵。
 
广场另一侧,张燚和王硕的水火箭实验,把气氛推向高潮。没有现成水源?孩子们抱着空瓶往家跑,往返的小身影像“运水小战士”,没人喊累。张燚给水火箭打完气后,“3、2、1——发射!”随着孩子们松开开关,水火箭带着水雾冲上高空,孩子们的尖叫差点盖过气流声。王硕则忙着追火箭,有时孩子们还会赛跑抢回收,笑声洒满广场。每次发射后,张燚都会讲:“这是气压的力量,压力越大飞得越高!” 孩子们在奔跑中慢慢明白:原来“用力打气”和“飞得高”有关系,简单的“压力”二字,变成了能触摸的科学。有人还总结出“秘诀”:“要灌半瓶水,打气到瓶子有点硬才行!”——观察与总结的能力,在玩乐中悄悄养成。
 
不远处的秦路宇,正用酚酞试剂上演“液体变魔术”。滴入清水,液体透明;混入小苏打水,瞬间变红。“是魔法吗?”孩子们睁大眼睛。“这是酸碱反应哦。”秦路宇边说边递过滴管,让孩子们亲手尝试。有人发现“滴多了颜色更深”,有人追问:“加醋会怎么样?”他笑着说:“下次带材料来试试!” 小小的试管里,藏着探索的种子:孩子们学会了“观察颜色变化”,更敢提出“为什么”。从“被动看”到“主动问”,对未知的好奇,在一次次实验中被点燃。
 
一场实验,满场成长夕阳西下,实验材料渐渐用完,孩子们还在讨论“下次要带什么来”。这场社区广场上的科学派对,没有复杂设备,却让孩子们收获满满:他们学会了坚持——拍不中空气炮也不放弃;懂得了协作——扶空气炮、捡火箭时会互相帮忙;敢于提问——“为什么泡沫会冒出来”“火箭能飞多高”;更发现了“科学藏在生活里”——洗洁精能做实验,牛奶箱能变空气炮。志愿者们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知道这场狂欢留下的,不只是欢乐,更是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动手探索的种子。而社区广场,也因这场实验,变成了最生动的课堂——在这里,让爱出发,守护童心,成长从不枯燥,科学原来这么有趣。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