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今日课程精彩来袭,文化与科技的碰撞等你来体验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高昂
今日课程精彩来袭,文化与科技的碰撞等你来体验
—高昂
7 月 23 日,和万家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实践课程在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中拉开帷幕。由 “编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 策划的这场活动,以 “非遗活态传承与科技赋能创新” 为主线,特邀烟台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彩虹与科技导师联袂授课,20 名小朋友在剪纸艺术、人工智能体验及经典物理实验的多元融合中,经历了一场 “手脑联动” 的沉浸式学习盛宴,各环节按 45 分钟课时有序推进。
 
上午 9 点,剪纸文化课程准时开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剪纸艺委会会员、烟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彩虹,带着她的百余种剪纸作品走进课堂。她先从烟台地区的民俗说起,展示了清末民初的胶东窗花原件,讲解剪纸如何从节庆装饰演变为承载地域文化的艺术形式。刘彩虹边说边用红宣纸演示,指尖翻飞间,短短 3 分钟就剪出一只展翅的蝴蝶,翅膀上的锯齿纹整齐如机器压制。
 
小朋友们从基础的 “对称折剪” 学起,将红纸对折三次,跟着刘彩虹在边缘剪出弧线。起初,有的孩子因剪刀角度倾斜,剪出来的图案左右不对称,刘彩虹便握着他们的手调整发力方式:“手腕要稳,像写毛笔字一样,力透纸背但不僵硬。”45 分钟里,学员们陆续完成“春”的作品,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而且,刘老师还会分享一些剪纸背后的民俗寓意,让大家在动手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下午 2 点,“初识 AI” 课程让课堂氛围切换至科技频道。实践队的技术导师打开一台平板电脑,展示了 AI 如何 “学习” 剪纸艺术:将刘彩虹的 100 幅作品输入系统后,只需输入 “春天”“团圆” 等关键词,屏幕上就会生成融合传统纹样的新设计。“大家试试让 AI 画‘剪纸风格的太空’。” 导师引导学员操作,很快,一幅带着祥云纹的火箭剪纸图案出现在屏幕上,舱体还巧妙融入了窗花的 “回字纹”。
更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语音交互体验。10 岁的小男孩对着麦克风说:“我想要一朵会开花的剪纸牡丹。”AI 立即生成动态效果图,牡丹花瓣从闭合到绽放,每一片都保持着剪纸的镂空质感。“它怎么知道牡丹该怎么剪?” 有学员好奇发问,导师用动画演示:“就像你们跟着刘老师学步骤,AI 也在模仿千万幅作品的规律,这就是‘机器学习’。”
 
3 点 15 分,马德堡半球实验登场。实践队准备了两个直径 15 厘米的塑料半球,边缘涂满凡士林密封。导师先让两名学员试着拉开,他们毫不费力就分开了。随后,用抽气机抽去球内空气,再让这两名学员发力,两人脸憋得通红,半球却纹丝不动。“这就是大气压的力量,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压着 1 公斤的重量。” 导师解释道,同时拿出吸盘挂钩,往玻璃上一按,竟吊起了装满书本的书包。学员们纷纷效仿,发现将吸盘里的空气挤得越干净,挂的东西越重,这让他们瞬间理解了 “气压差” 的原理。
课程最后是 45 分钟的作业辅导。实践队志愿者结合上午的剪纸和下午的实验,设计了趣味习题:比如用几何知识分析对称剪纸的对称轴数量,用物理原理解释为什么剪纸时纸张要压实。学员们边做边讨论,有个孩子突然说:“原来 AI 画剪纸,和我们折纸剪对称图案一样,都有规律可循啊!”
这场融合课程,正是 “编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 探索的 “剪艺智创四维育人” 模式的实践。它既让小朋友触摸到非遗的温度,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正如刘彩虹在课后所说:“我教他们用剪刀传承文化,你们教他们用科技激活传统,这条路能走得很远。” 实践队表示,将把这次课程的互动设计整理成案例,为后续的 “非遗 + 科技” 活动提供参考,让更多孩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成长。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