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螺丝钉到赛博猫:编译未来进社区烟台大学-孙胤哲
夏日蝉鸣中,“编译未来”实践队踏入了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和万家党群服务中心。明亮的活动室里,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如夏日的阳光般灼灼。我们此行,是为他们带来四颗特殊的种子——关于品德、科学、未来与根脉的种子。
“雷锋叔叔为什么被叫做‘傻子’呀?”当PPT上出现雷锋雨中护送陌生母子的故事时,一个小女孩歪着头问。这声稚嫩疑问,恰成了课堂的钥匙。
“因为他把雨衣给了别人,自己淋湿了!”一个男孩抢答。
“还因为他把辛苦攒的钱都捐了,自己连瓶汽水都舍不得买。”另一个孩子补充道。
屏幕上,雷锋那句“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闪闪发光。我们引导孩子们讨论:螺丝钉虽小,却能让整台机器运转自如。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傻子”的珍贵,在于他甘愿做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拧紧在集体事业上。当讨论到“遇到摔倒老人扶不扶”,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小手,童音清亮:“扶!要像雷锋叔叔那样暖!”那颗名为“奉献”的种子,悄然落入心田。
赵玉玲讲雷锋精神
午后课堂瞬间被“嘭嘭”声点燃。当自制的空气炮发射出肉眼可见的乳白烟圈,如魔法般击倒远处纸杯塔时,惊呼声几乎掀翻屋顶。
“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孩子们围着实验台,眼睛亮如星子。
我们引导他们触摸炮筒——当弹性薄膜被猛地拍击,空气被剧烈挤压形成高速旋转的“涡环”,正是这看不见的“空气炮弹”横扫目标。孩子们屏息凝神,亲手操作,感受那无形力量穿透掌心的震颤。每一次纸杯应声而倒,都是一次对物理法则的直观朝拜。科学的种子,在惊奇与欢笑的沃土中悄然萌发。
武慧敏讲空气炮实验
“小爱同学!”一声呼唤,揭开了未来的面纱。当AI助手应声答到,孩子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我们展示了AI的“超能力”:它能听懂方言,把“开会”误作“开饭”后立刻学习修正;它能“看穿”肺部CT上3毫米的肿瘤,成为医生的“火眼金睛”;它更能挥动画笔,在1分钟内生成“赛博朋克猫咪”的奇幻世界。
最沸腾的时刻是“AI猜歌”互动——当系统精准捕捉到孩子们哼唱的《小兔子乖乖》,并推荐出《小猫钓鱼》等相似旋律时,掌声雷动。“老师,它比孙悟空还厉害吗?”一个孩子的问题,道出了他们对这无形智能的敬畏与憧憬。AI的种子,就此播入心间。
王芝雨讲AI课
当空气炮的余音散去,AI生成的奇幻画面还在脑海中闪烁,课堂氛围转向沉静与深邃。这节课,没有剪刀红纸,没有笔墨纸砚,只有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我们要带领孩子们,用耳朵和心灵,去触摸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的古老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为什么我们常说‘助人为乐’?为什么雷锋叔叔能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幸福?” 问题抛出,孩子们陷入思索。这恰恰引出了我们文化血脉里的第一块基石——“仁爱”。屏幕上浮现出古老的“仁”字,老师解释道:“看这个字的结构,是‘人’加‘二’,它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雷锋叔叔无私帮助陌生大嫂、捐款救灾,不正是这种‘仁爱’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吗?它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贡献。” 孩子们的眼神亮了起来,雷锋的故事瞬间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土壤。
小朋友认真听讲
临别时,一个小姑娘拉着队员的手:“老师,我也想学AI,还要学雷锋叔叔做好事!”窗外蝉声如沸,阳光炽烈。实践队埋下的种子,正汲取着光与热,静待破土而生。每一颗看似微小的种子,都蕴藏着编译未来的磅礴力量——正如雷锋所言:“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唯有当品德、科学、智慧与传统在下一代心中百花齐放,属于他们的春天,才会真正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