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课堂:从完璧归赵到空气炮的夏日启蒙
烟台大学-栾冉冉
7月28日上午,福山区和万家志愿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编译未来社会实践队的10余名志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与20余名当地儿童共同开启了一场融合公益、精神传承、科技与实践的特别活动。四节精心设计的课程,从情感启蒙到精神引领,从科技认知到动手实践,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上午 9 点,活动以一节晨会动画课拉开序幕。志愿者们选取了《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动画,屏幕上,蔺相如手持和氏璧面对秦王时的坚定眼神,以及最终信守承诺将玉璧带回赵国的情节,让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当看到秦王假意许诺城池却无意兑现时,几个孩子皱起了眉头;而当蔺相如设计夺回玉璧,从容应对秦王的威胁时,活动室里响起小声的赞叹。
动画结束后,志愿者指着屏幕上 “诚信” 二字问道:“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把玉璧带回去?”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回答:“因为他答应了赵王要带回来。” 志愿者笑着补充:“对,就像我们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这就是诚信。” 简单的对话里,“信守承诺” 的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课后,一张照片定格了这一瞬间 ——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仰起的脸上,动画里的故事仿佛正化作具象的道理,悄悄融入他们的认知里。
图为孩子们在认真观看
第二节课程聚焦雷锋精神,志愿者们结合精心准备的PPT,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这位“永远的榜样”。 “雷锋叔叔7岁就成了孤儿,是党和政府让他有了读书的机会。”志愿者指着PPT里雷锋的黑白照片,讲述他从通信员到拖拉机手,再到解放军战士的人生经历。当说到雷锋“一周学会开拖拉机”“把‘耗油大王’改造成‘节油标兵车’”时,孩子们发出小声的惊叹;讲到他在抗洪抢险中忍着烧伤的手奋战七天七夜,把200元积蓄捐给灾区却舍不得买汽水时,活动室里安静了许多。 志愿者特意节选了雷锋日记里的“钉子精神”和“螺丝钉”比喻:“就像我们拼积木,少了一颗小钉子,积木就会散架;雷锋叔叔说,每个人都是革命机器上的螺丝钉,再小也很重要。”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个小男孩轻声说:“我也要做不生锈的螺丝钉。”

图为赵玉玲在讲解雷锋故事
你们在家喊‘小爱同学’,它能听懂你们说话,这就是AI哦!”第三节AI课程一开始,志愿者就用孩子们熟悉的智能音箱引入主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结合PPT里的案例,志愿者们演示了AI的“超能力”:用手机实时翻译让“虚拟对话”成真,展示超市自助结账时AI如何1秒识别商品,甚至现场用AI生成了一幅“会飞的小猪”插画。“它为什么能认出苹果和面包呀?”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举手提问。志愿者拿起提前准备的苹果和香蕉,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解释:“就像我们记同学的脸,AI也会记住每个东西的样子呀。” 最热闹的环节是“AI小管家”体验——志愿者模拟购物APP的推荐功能,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再“推荐”搭配的小零件。当说到“我喜欢积木”,志愿者立刻拿出配套的小轮子时,孩子们兴奋地拍手:“它真的知道我要什么!” 一张孩子们围着AI生成插画的照片被拍下,画面里,他们指着画中奇幻的场景,眼睛里闪烁着对科技的好奇。
图为王芝雨在讲解ai相关知识
最后一节“神奇的实验”课,志愿者们带来了自制的“空气炮”——一个用塑料桶、气球和硬纸板做成的简易装置。“这可不是玩具哦,它能‘打’倒远处的纸杯!”志愿者边说边拉动气球膜,“嘭”的一声,三米外的纸杯应声倒地,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 分组实践时,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组装空气炮,调整纸板的角度和拉动的力度。“为什么有时候打不倒?”“因为空气跑掉啦,要让它‘抱团’才行!”志愿者用“空气宝宝”的比喻,解释空气压力的原理。当一组孩子成功用空气炮“击倒”五个纸杯时,他们激动地互相击掌。 “原来看不见的空气也有力量!”一个孩子总结道。这个发现,正是实验的意义——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一张孩子们专注调整空气炮的照片,定格了他们探索的瞬间。

图为武慧敏在讲解空气炮相关知识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组装的空气炮模型和雷锋故事卡片离开。编译未来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表示,四节课的设计既注重精神引领,也强调科技与实践结合,希望能让孩子们在多样体验中,既懂得“助人”的温暖,也发现“探索”的乐趣。 而这场在和万家志愿服务中心发生的故事,早已被四张照片记录下来:公益动画里的温暖眼神,雷锋故事前的专注倾听,AI插画旁的好奇目光,空气炮实验中的合作身影。这些瞬间,正是实践队用行动书写的答案——教育,本就是让善意与智慧,在互动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