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度破解老龄化社会下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核心难题,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智护银龄”队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25日持续开展多次调研。团队先后走访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等多家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通过面对面与老人、从业者、科研人员的多维对话,系统梳理智慧养老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现状、痛点与优化方向,力求为智能技术赋能养老提供切实可行的青年方案。
老人盼忧交织,技术落地须贴心
7月12日起,调研团队深入多家养老机构,与老人们面对面交流,直击他们对智慧养老技术的真实态度,老人们期待中夹杂着顾虑,需求里饱含对“温度”的渴望。
在玄武区梅苑颐养中心,团队成员见到了76岁的刘奶奶和有着较高学历的赵奶奶,并向她们介绍了智能手环和智能床垫。刘奶奶对智能手环的功能表示了认可:“手环能测心率、步频,数据还能传给社区服务站,万一有啥不对劲,他们能及时过来看看,确实让人踏实。”但她随即又补充道:“就是字太小,我这老花眼得凑得很近才能看清。”赵奶奶坦言:“听说一个智能床垫要好几千,家里哪舍得买?要是政府能补贴点,或者社区统一配,那还差不多。”听到两位奶奶对智能设备的想法,队员们意识到,智慧养老工具既要实用,更需在适老化细节上贴近老人需求,成本高也是智慧养老普及的拦路虎。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梅苑颐养中心老人对话 姚露摄
在鼓楼区象山颐养中心,85岁的张奶奶谈及曾体验过的情感陪伴机器人时摇了摇头:“说话硬邦邦的,我说南京话它听不懂,问它个事儿半天没反应,还不如跟护工聊两句实在。”卢奶奶感慨道:“要是家里全靠机器照顾,儿女一年到头不露面,那日子过得还有啥意思?机器是工具,可人心换人心,还是得有人常来看看才暖。”实践团队队员表示,技术再先进,也需以守护情感联结为前提,否则便会失去养老服务的本质意义。成员们意识到,相比起全天长时间的陪伴,技术的实用性与情感替代性是智慧养老推行普及的关键。
技术应用有突破,落地挑战待多方破解
7月12日起,在实践团队与南京市多家养老机构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与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管理者、社工等从业者进行了座谈,让团队看到了智慧技术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用现状与深层瓶颈,这些一线声音为技术优化提供了精准坐标。
社工作为养老服务的“粘合剂”,早已从单纯的“活动组织者”转型为兼顾活动策划、家属沟通、老人情感陪伴的“多面手”。玄武区月苑颐养中心的社工小李说:“每天除了想活动创意,还要给家属发老人的照片、介绍护理情况,碰上老人情绪不好,还得陪着聊半天。”活动创意主要靠刷小红书、抖音“抄作业”,谈及解决方案,她说道:“大型机构经费相对宽裕,小机构根本掏不起钱买创意服务。另外,护理员阿姨们经验足,但有些专业术语听不懂,比如‘认知训练’,得说成玩游戏锻炼脑子她们才明白。”小李表示,沟通成本有时比策划活动本身还高。对社工提出的创意问题和沟通问题,团队成员随即展开了讨论,负责人认为,可以通过设计开发创意数据库、制作实时“老师”佩戴设备等方式尝试解决。
在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与有效利用方面,梅苑颐养中心的刘主任面露遗憾:“据我从业多年的经验,一是成本高,老人自己买舍不得;二是使用频率低,很多老人觉得‘没大病不用测’;三是缺乏维护,设备出点小问题没人修,慢慢就搁置了。”团队成员想到在月苑颐养中心社工提到的社工佩戴智能设备,随即提出,是否可以通过转换智能设备使用对象,通过护工应用智能设备,提供及时有效的照料服务,刘主任表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我非常期待能有一个好用的设备可以参与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
图为队员与社工交谈 王诗怡摄
实践团队在南京市秦淮区礼拜寺巷老年公寓采访到有10年经验的护工刘阿姨。刘阿姨手带袖套,听闻团队成员想“给护工使用智能设备”的想法,她表示,新护工刚来,连老人的生活习惯都记不住,更别说用智能系统了。要是有个系统能把每个老人的禁忌、偏好记下来,新护工上手能快不少。但护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复杂设备操作难度大。“之前试过用智能排班软件,界面太复杂,我们还是习惯手写排班表。”另一位护工坦言:“最好是那种一学就会的,比如按个按钮就能记录老人吃饭情况,简单直接才好用。”听了两位护工阿姨的想法,团队成员充分了解到在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推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即护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
技术研发落地快,智慧养老显成效
在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参访中,实践团队欣喜地发现,医工交叉创新已结出丰硕果实。研究院负责人向团队展示了多款投入市场的适老化智能设备,其中基于柔性传感和AI算法的智能康复床垫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产品正在重新定义老年护理,”负责人介绍道,“我们的设备不仅能无感监测老人健康指标,更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照护,目前市场占有率正稳步提升。”
图为科研人员向队员介绍核心技术创新点 王诗怡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技术迭代和量产规模扩大,设备成本已进入持续下降通道。“三年前一套系统要上万元,现在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负责人指着最新研发的居家监护设备说。在展示区,团队成员看到多款操作简便、充满人性化设计的适老产品,从智能拐杖到语音交互药盒,智慧养老的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技术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关键是要做好供需对接。”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研究院正在建立精准的用户画像系统,通过细分不同健康状况、经济水平的老年群体,让适老化产品更精准地服务目标人群。这种“技术+管理”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打通从实验室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这次参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已迈入快速发展期,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正在形成良性循环。只要坚持需求导向,做好产品分层和市场细分,智能养老设备的普及应用前景广阔。
实践感悟:以需求为导向,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平衡
系列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核心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从老人对简单、便宜、暖心的朴素需求,到从业者对易操作、能减负、低成本的现实呼吁,再到科研人员对技术“温度”的坚守,智慧技术落地必须紧扣养老场景实际。
图为实践队全体队员与研究院负责人合影 王琰雯摄
“技术终究是服务于人的手段,绝不能异化为冰冷的目的。”团队负责人在谈及智慧养老项目的发展方向时,语气坚定而温暖。在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全面性时,绝不能忽略老年人最本质的需求——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真正的智慧养老,应该是让技术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它默默提升着服务效率,却从不去抢人间温情的主角光环。(通讯员王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