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海关技术“破圈”记:山大学子的校园智能化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海关技术“破圈”记:山大学子的校园智能化探索

2025年7月1日至7月5日,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青春向海,智探青关”实践队,秉持“研学结合,赋能校园”的初心,深入海关一线开展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探究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在海关的应用场景,挖掘可迁移至校园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实际行动展现文传学子的探索精神与实践担当。

在黄岛海关查验现场,智能审图系统的高效运作让队员们印象深刻。该系统依托深度学习技术,仅需0.3秒就能完成集装箱图像的危险品识别,将传统人工查验效率提升3倍以上。而在对“关港通”平台的调研中,其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与智能向导功能引发队员思考——平台能依据企业输入信息自动推送材料清单和办理指南,如同一份“智能说明书”,这样的设计若迁移至校园申报系统,无疑将大幅提升学生办事效率。

随后,实践队走进青岛海关科技处,“数字关员”成为调研焦点。这一依托RPA机器人和结构化大模型知识库的系统,可替代人工完成高频重复性工作,并在实时业务问答、海量文书智能加工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队员们认为,这种“智能+人工”模式极具借鉴意义,可应用于学院管理或构建学业问答知识库,为学生选课、论文写作等提供指导。

为探究技术落地的底层逻辑,实践队来到中国电子口岸青岛分中心。技术人员演示的现代汉语学习垂域大模型构建流程,让队员们眼前一亮。该模型采用嵌入式集成模式,无需改变原程序框架即可实现功能升级,契合校园既有信息系统的改造需求。实践队员由此联想到,可借鉴此模式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知识库等专业资源库,为师生学术研究提供助力。

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团队聚焦海关技术与校园管理的共通性,提炼出一系列可落地的迁移方案:参考“关港通”平台的结构化设计,简化学生活动申报流程;移植“数字关员”的知识库模式,构建学院学业问答系统;依据垂域模型开发经验,打造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学习资源库。

此次实践,“青春向海,智探青关”实践队累计走访单位4处,开展座谈交流5场,收集技术应用案例20余个,形成调研笔记2万余字。通过深入一线的考察学习,队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海关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应用现状,更挖掘出诸多可服务于校园智能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正如队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从海关到校园,变的是治理场景,不变的是对‘高效+温度’的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经验的翻译者、创新的实践者,让每一份从海关带回的启示,都能在校园里长出适合的模样。”

接下来,实践队将继续梳理调研成果,形成详细的实践报告,推动海关先进经验与校园管理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校园智慧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青春向海,智探青关”实践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