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温心”暑期社会实践队丨走入化学秘境,开启探索门扉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7日,伴着清晨的阳光,“温心”实践队充满期待地踏入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开启今日的化学科普之行。他们将以趣味横生的实验激发同学们的科学兴趣,用生动形象的解说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让向往化学,探索未知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悄然萌发。

  第一节课,程驰老师为三(2)班带来了“点水成冰”。程老师先是展示了几张绝美的雪花与冰霜图片,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接着,他向同学们提问:雪花是怎么形成的呢?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有的说云朵在高空凝结成冰后落到地面,有的认为是小水珠附着在颗粒上,在低温下凝固后落地。这便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实验——“点水成冰”,即在预先配好的过饱和溶液里加入晶种,让溶液迅速结晶。

  在同学们好奇目光的注视下,程老师用勺子把大量备好的醋酸钠固体放进烧杯并搅拌。当看到烧杯底部有少量醋酸钠固体难以溶解时,程老师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溶液。奇妙的是,随着溶液慢慢升温,底部残留的醋酸钠固体逐渐溶解消失了!等固体完全溶解后,程老师熄灭酒精灯,等待溶液冷却到室温。由于常温冷却比较耗时,在此期间,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实验原理,像物质的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的概念。“点水成冰”的本质其实就是过饱和溶液里的快速结晶现象。讲完原理后,溶液也差不多冷却好了。程老师把带有醋酸钠固体的玻璃棒插入烧杯中,杯中很快出现了半透明的结晶,就像冰块一样,同学们连连惊叹。最后程老师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例如糖霜饼干、晒盐、冰柜壁结霜、蜂蜜结晶等。

  第二节课,程老师为三(4)班带来了“白花变蓝花”。程老师首先展示了一个叫做“淀粉密信”的趣味小实验,在实验中,操作者用毛刷蘸取淀粉溶液在滤纸上写下文字,待滤纸干燥后涂抹碘伏,滤纸上竟然神奇地出现了先前写下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看完小实验后,程老师抛出问题,引得同学踊跃回答。听完同学们的回答后程老师微微一笑,告诉同学们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利用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让“白花”变成“蓝花”。

  要做这个实验,得先让同学们明白实验原理。程老师用水的三态变化这一最易懂的例子,向同学们解释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概念,并且告诉同学们,纯碘在常温下是固体,受热时容易挥发,会由固态变为气态。然后,她又向同学们介绍了碘单质与铁单质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碘化铁的反应方程式,这个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非常适合用于升华碘单质。而淀粉有遇到碘单质变蓝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很多化学实验中证明碘单质的存在。升华后的碘碰到淀粉,就会把淀粉染成蓝色,白花也就成了蓝花。

  进入实验环节,程老师将碘单质和金属铁先后加入蒸发皿,再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这两种物质混合加热起初并没有明显现象,但当程老师用加入少许水之后,蒸发皿中开始产生明显的白雾,靠近观察还能看到少量紫烟生成。当程老师把蘸有淀粉的白色纸花移到蒸发皿上方没多久,白色纸花就开始变蓝。等大部分花瓣都被染色后,程老师熄灭酒精灯,举起蓝花向同学们展示实验成果。渐变色的美丽蓝色花瓣深深吸引了同学们。最后,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淀粉遇碘变蓝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判断面粉新鲜度、皮肤消毒与伤口检查、刑侦方面提取指纹等。程老师还告诉同学们,碘元素也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体需要定期摄入一定量的碘来预防各种缺碘性疾病,以确保身体健康。

图1.jpg

  第三节课是由章歆晨老师为四(1)班带来的“智慧拼图大作战”。课程伊始,章老师介绍了拼图这一物品的起源。原来拼图起源于欧洲,老师将地图剪碎让同学们自己拼好复原,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知识,后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拼图。随后,她将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张拆散的拼图。在简单教授了他们几个拼图小技巧之后,章老师便让同学们开始合作进行拼图复原。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拼图任务中。每个小组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合作方式,有的小组选择分工明确,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区域的拼接;有的小组则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随着时间推移,拼图逐渐成型,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老师我们拼好了”的欢呼声。章老师在教室中巡视,不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亲自下场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寻找突破口。最后,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他们的拼图,和章老师合影,纪念他们由通力合作凝结的成就。

图3.jpg

  第四节课是章老师为四(3)班带来的“魔法变色水”。章老师先是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花朵会有不同的颜色,有的同学觉得是有色素作用,有的同学认为是花朵吸取的养分不同,还有的同学认为花朵的颜色与光照土壤等环境密切相关。听了同学们的回答。章老师表扬了同学们不同的想法,随后拿出一瓶紫红色的液体,“今天我们就要用我手上这瓶紫甘蓝汁,和同种花花色不同的原理一样,让一杯水变成不同的颜色。”

  章老师首先用柠檬汁、小苏打、白醋等物质配置了多种溶液,随后将紫甘蓝汁分别倒入配置好的溶液之中,再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只见原本透明无色的溶液在加入了紫甘蓝汁之后,有的变成了橙红色,有的变成了蓝紫色。章老师告诉同学们,颜色的不同是由于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紫甘蓝汁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花青素,这种物质遇到酸性的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的物质会变蓝,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酸碱指示剂。章老师借由溶液酸碱性,向同学们普及了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可以藉由pH值来进行直观表示,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在最后,章老师还向同学科普了石蕊试液、酚酞溶液、甲基橙溶液等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图4.jpg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老师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相信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对于未知的渴望,在未来积极探索化学!

作者:李文博 周紫晨 徐龙飞 蔡资鹏 郑佳依 来源: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温心“暑期社会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徽理工大学“杏林春雨”三下乡团队:关爱留守儿童,共绘七彩假期
  • 用色彩点亮童心,开启创意绘本之旅
  • 用色彩点亮童心,开启创意绘本之旅
  • 青春无限志愿服务队是一支大学生公益团队,主打七彩假期“三下乡”爱心托管服务。队员利用假期深入乡村、社区,为当地孩子提供趣味课堂
  • 07-18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调研济南地铁3号线
  • 扎根政务热线岗,实践赋能启新航
  • 四叶青囊队铜陵实践:传非遗润童心 返家乡践使命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