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纪实七:融汇致远·文脉传承的思辨与践行——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走进三坊七巷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实践的第七天,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不再进行新的实地探访,而是齐聚驻地,对过去六天密集的调研进行系统梳理、深度反思与成果凝练。我们试图在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多元视角观察的基础上,勾勒三坊七巷文脉传承的整体图景,剖析其成就与挑战,并运用商学院的专业视角,为这一文化瑰宝的永续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思考与切实可行的建议。

队员们按照建筑保护、非遗传承、商业开发、社区记忆、教育传播等不同专题,对海量的访谈记录、观察笔记、影像资料、文献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归类和深入讨论,碰撞出诸多深刻洞见:

  1. 成就斐然,基础稳固:

    • 物质载体有效保护: 整体格局、核心建筑(马鞍墙、古厝)得到大规模、高标准的修复和保护,奠定了文脉传承的坚实基础。

    • 文化标识深度挖掘: 名人故居(林则徐、林觉民、冰心、严复等)的系统性保护利用,成功塑造了三坊七巷作为“近代名人聚居地”、“开风气之先”的核心文化形象。

    • 非遗活化初见探索: 部分非遗项目(如油纸伞)在坚守核心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设计创新和功能拓展,部分机构(非遗博览苑)的教育推广卓有成效。

    • 文商初步结合: 主街(南后街)的商业活力为街区运营提供了支撑,部分深巷文化商业(茶馆、艺术空间)提供了差异化体验。

    • 教育体系逐步构建: 形成了以在地学校(林则徐小学)为核心,博物馆、文化企业、非遗机构共同参与的乡土文化教育网络。

  2. 挑战严峻,亟待破局:

    • 传承断层隐忧深重: 核心非遗(脱胎漆器)及传统建筑修复技艺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保护性记录和研究(如口述史、工艺流程数字化)需加速。

    • 商业同质化侵蚀特质: 南后街过度依赖快消品和全国连锁品牌,挤压本土特色文化业态生存空间,削弱街区独特性和文化深度体验感。

    • 社区空心化削弱根基: 原住民持续外迁导致活态记忆流失、传统社区网络瓦解,使文脉传承失去重要的社会土壤和内生动力。

    • 文教深度与广度不足: 现有教育项目普及性有余,但深度(如对福州在中国近代化中独特地位、闽都文化特质的阐释)和专业性(如非遗高阶技艺传承)不足;缺乏对成年公众(尤其本地市民)持续有效的文化吸引力机制。

    • 资源整合与协同欠缺: 政府、学术机构、文化企业、社区、传承人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行动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基于新华都商学院视角的建言献策:

  1. 打造“三坊七巷文化品牌”资产包:

    • 价值提炼: 清晰界定并强力传播其核心价值主张(如“近代思想启蒙地”、“闽都文化核心区”、“传统生活活态博物馆”),超越单一的“古建筑群”或“旅游街区”定位。

    • IP化运营: 系统梳理、登记并活化利用街区内的名人IP、故事IP(如《与妻书》)、建筑IP(马鞍墙)、非遗IP(脱胎漆器),开发多层次授权与衍生体系(影视、出版、游戏、高端文创)。

    • 差异化定位: 明确主街(大众文旅消费)与深巷(深度文化体验、高端文化商业)的差异化定位与引流策略,避免同质竞争。

  2. 创新“非遗+产业”融合模式:

    • 设立孵化平台: 联合政府、院校、资本,建立“三坊七巷非遗创新孵化中心”,提供设计、研发、打样、市场测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 推动跨界合作: 促成非遗传承人与知名设计师、艺术家、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科技感的高附加值产品(如智能漆艺灯具、新材料应用伞具)。

    • 构建认证与溢价体系: 建立严格的原产地、传承人、传统工艺认证标识,支撑高端市场定位和品牌溢价,缓解租金压力。

  3. 构建“社区文化资本”再生计划:

    • “原住民文化顾问”制度: 聘请有威望、有故事的老居民担任顾问,参与街区文化活动策划、讲解内容审核、导览员培训,保障原真性叙事。

    • “共享记忆空间”: 在合适点位(如社区活动中心、特定院落)设立小型社区记忆馆或口述史档案角,定期举办“坊巷故事会”。

    • “社区文化福利”机制: 为留住或吸引原住民/文化工作者,探索提供租金优惠的“文化公寓”、子女教育便利、参与街区文化项目获酬等激励措施。

  4. 升级“深度文化教育产品”:

    • 开发主题研学矩阵: 设计“近代风云人物”、“古建智慧密码”、“非遗匠心之旅”、“闽都民俗探秘”等不同主题、不同时长的深度研学产品,面向全国学校推广。

    • 建设“数字文脉课堂”: 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林觉民写《与妻书》)、展示建筑工艺细节、开发非遗技艺互动教学模块,拓展教育时空。

    • 推出“文脉传承人计划”: 面向本地青少年招募选拔,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文化知识、技艺(基础)、讲解服务培训,颁发认证,形成人才储备。

七日的实践,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润与思想洗礼。从触摸青石墙的冰凉,到聆听老者的乡音;从惊叹漆器的华彩,到忧思匠人的坚守;从体验商业的喧腾,到思考传承的路径……三坊七巷之于我们,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一部立体的、流淌着的历史长卷,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永恒对话。作为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的学子,我们深刻认识到,文脉传承不仅需要情怀与坚守,更需要智慧与创新,需要商业的力量去激活、去赋能、去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将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转化为持续的关注、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贡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力量。三坊七巷的文脉故事,未完待续;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亦将步履不停。

作者:雷鸣、林宏泽、陈镜鸿、陈劲芽、吴靖雯、饶又铭 来源: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轨行齐鲁,绿动未来”实践团调研济南地铁3号线
  • 扎根政务热线岗,实践赋能启新航
  • 四叶青囊队铜陵实践:传非遗润童心 返家乡践使命
  • 湖南工商大学慧湘村团队整装再次出发多维度筹备赋能乡村振兴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