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
 
2025年7月5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三下乡”实践团奔赴安徽省安庆市,围绕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入调研与学习。此次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进菱湖公园、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等地,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抵达安庆后,实践团首站来到了菱湖公园。这座历史悠久的公园不仅风景如画,更与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渊源。园内绿树成荫,湖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在公园的黄梅阁,矗立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雕像,她那优雅的姿态仿佛正在演绎着经典的黄梅戏唱段,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实践团成员们围在雕像旁,认真聆听当地市民讲述严凤英的艺术人生以及她对黄梅戏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一位经常在公园内唱黄梅戏的大爷激动地说:“严凤英老师那可是黄梅戏的大功臣,她的唱腔和表演让黄梅戏走出安庆,走向了全国。”
 
 
离开菱湖公园,实践团来到了黄梅戏博物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成员们对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黄梅戏的起源、发展,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剧目和代表人物,再到精美的戏服、道具和乐器,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黄梅戏的故事。
 
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是机器人讲解服务。智能机器人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成员们详细介绍黄梅戏的相关知识,还能解答各种问题。在VR体验区,成员们戴上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黄梅戏的演出舞台,与演员们一同表演,沉浸式感受黄梅戏的魅力。“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太奇妙了,让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黄梅戏。”一位成员体验后不禁感叹道。
 
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黄梅戏传承面临的挑战。尽管黄梅戏深受大众喜爱,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传承人才也出现断层。不过,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喜爱上黄梅戏,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也为黄梅戏的推广带来了新契机。
 
为了进一步探究黄梅戏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实践团在博物馆内及周边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年轻人对黄梅戏有一定了解,但仅有少数人有过现场观看黄梅戏演出的经历。他们普遍认为,黄梅戏唱腔优美、故事动人,但表现形式较为传统,缺乏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创作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剧目、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将黄梅戏与动漫、游戏等领域跨界合作等。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菱湖风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艺术中心不仅是黄梅戏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黄梅戏研究、创作、教学、排练的基地。
 
在这里,实践团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黄梅戏彩排。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成员们陶醉其中。彩排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与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艺经历和对黄梅戏传承的看法。一位年轻演员表示:“虽然学习黄梅戏的过程很辛苦,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黄梅戏,我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梅戏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感受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回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呼吁更多人关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们也将积极参与到黄梅戏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中,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未来,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团还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通过举办黄梅戏讲座、工作坊、进社区演出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助力黄梅戏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作者:叶茹 来源:团队拍摄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温心”暑期社会实践队丨化学激发想象,梦想指引方向
  • 探秘安溪红曲韵 共谱产业振兴篇
  • 探秘安溪红曲韵 共谱产业振兴篇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为积极响应号召,挖掘红曲文化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 07-1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