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屺亭街道北街路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以“民族团结与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人员通过多元活动形式,为该照料中心老年群体提供民族文化传播与互动体验服务,推动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同时服务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活动初期,实践人员为照料中心老年人播放影片《阿勒泰的角落》,以影像形式直观呈现新疆地区地理风貌与民俗习惯,帮助老年人初步认知新疆地域文化,为后续文化交流环节铺垫。随后,实践人员结合个人在新疆的实地交流经历,分享跨民族交往中的典型案例与相关片段,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语互动环节,并围绕双语内容设计访谈问题与老年人进行双向沟通,既增进老年人对双语文化的了解,也收集其对相关内容的反馈信息。

民族文化宣讲环节,实践人员采用“实物展示+理论讲解”模式,通过陈列民族服饰实物、解析服饰特殊纹样的文化寓意,系统讲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历史渊源及审美取向,实现民族文化知识的具象化、通俗化传递。宣讲结束后,组织老年人开展自由绘画活动,引导老年人以绘画形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感受,提升老年群体文化参与度与表达积极性。

活动期间,实践人员围绕教育价值与民族团结建设两大核心议题,与照料中心老年人开展专题访谈,系统收集老年群体对相关话题的观点与反馈,访谈内容聚焦现实需求与认知表达。在“普通话与民族语言对未来的重要性”议题上,受访老年人普遍认为“两种语言同等重要,在日常人际交往及跨民族沟通场景中均能发挥关键辅助作用”;在“学校应侧重教授孩子哪些内容”的问题上,老年人提出“民族文化传承、外部世界认知、生活技能培养需同步推进”;在“教育对民族团结的意义”探讨中,老年人指出“孩子有效吸收知识,能提升交流能力、降低沟通门槛,逐步建立民族认同感,为各民族团结奠定基础”。

此外,受访老年人还反映家庭育儿中的现实问题,包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导致辅导孩子作业困难、子女家长时间紧张、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教育节奏等;同时对志愿者家访工作给予肯定,提及志愿者在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相关工作中的参与贡献。

本次活动通过对环节设计、互动模式及问题应对的探索,形成可参考的实践案例,为后续同类民族团结与文化体验类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实施积累经验素材,对推动此类活动向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具有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