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开展“石榴籽聚力基层服务,青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暑期,一支名为“石榴籽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志愿队伍跨越省份与民族的界限,深入全国各地基层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志愿服务。她们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团结精神,奔赴博物馆、乡村街巷、山区小路、民族地区及老年家庭等多个服务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历史讲解,到村委材料整理的细致服务;从街巷环境的美化清扫,到独居老人的暖心帮扶;从山间小径的志愿修护,到社区儿童的公益助学;再从民族地区的文旅实践,到惠农政策的入户宣传——团队成员在各领域贡献青春力量,用热忱服务社会,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展现出不负时代、不负家国的精神风貌,也使这个暑假因奉献而熠熠生辉。
小组负责人何蓓,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开展了一周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民间博物馆,让她真切触摸到了抗战历史的温度。在服务期间,她不仅协助馆方进行展览讲解,更深度参与了抗战主题教育活动。当面向参观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时,历史的厚重感与和平的珍贵前所未有地清晰。“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作为民间抗战历史的重要守护者,该博物馆数十年来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次实践,她既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更深化了对历史责任的理解。抗战精神不应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应成为流淌在每个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守护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未来也将继续以行动传播抗战文化,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小组成员陈盈在村委参加暑期志愿活动,协助完成村民自建房申请材料的集中整理与归档工作。面对堆积如山的申请表格、证明文件及设计图纸,经过细致的核对、反复的沟通与耐心的指导,见证了材料从杂乱无序到规范完备的全过程。面对材料反复缺失,村民奔波的无奈,曾在效率与严谨之间焦灼。是村委的智慧点醒了她:“当下的‘繁琐’正是为未来的‘安稳’夯基”。让她学会了在规则框架下注入温度--耐心解释、清晰指引、主动协调,在反复沟通中将政策条文转化为村民可理解的行动
小组成员次曲珍与四十余名志愿者一起化身“街巷美容师”。清晨寒风中,他们分组清扫主路、清理绿化带、铲除小广告、引导垃圾分类。退休教师、大学生、社区居民甚至小朋友都踊跃加入,用行动传递温暖,让汗水换来了焕然一新的家园,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守护环境的种子。那抹在寒风中忙碌的“志愿红”,不仅扫净了街巷的尘埃,更用行动传递着温暖,让这份守护家园的美好,在每个人心里扎了根。
小组成员陆北惠积极参与安丰镇陆宴村开展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为村内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卫生清洁、生活照料等暖心帮扶,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清晨,她跟随当地负责人前往多位老人家中。他们手持扫帚、抹布等工具,帮助清理院落杂草、整理堆放杂物、擦拭门窗家具。在发现一些老人家中厨房油污较重,立即用清洁剂浸泡锅碗,细心刷洗积垢的灶台,并将餐具分类摆放整齐。“孩子们连角落都打扫得亮堂堂的,我这心里也跟着敞亮了!”那些爷爷奶奶连连称赞。
小组成员杜莹莹参与山间小径志愿清理活动,在葱郁山野间,为守护通行环境出力。活动中,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持工具,俯身于杂草丛。面对繁茂植被覆盖的小径,大家分工协作,或铲除路边过高野草,或清理石块、落叶,让原本隐没在荒草中的道路逐步清晰。过程里,汗水浸湿衣衫,却未减分毫热情,蚊虫叮咬皮肤,也没停下游动身影。此次实践,是对吃苦耐劳精神的践行。在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中,志愿者们体会到维护公共通行空间的不易,也深化对生态保护、服务社会的认知。未来,愿继续以行动为笔,在志愿画布上,绘就更多守护美好环境、便利他人出行的温暖图景,让青春在山野小径的服务中,绽放别样光彩。
小组成员何嘉煜深入万科和光华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为社区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在社区活动中,志愿者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为社区儿童提供学业辅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帮助孩子们攻克学习难题,提升学业水平。同时,结合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并讲授了安全健康文化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互动教学方式,向孩子们普及防火、防溺水、健康饮食等知识,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她保护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最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参观高校校史馆,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她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与引导,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和价值,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组成员马海晶跟随青海朔子蓝天志愿团参加“高校学子看民和”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总要求,激活“青藏游·从民和走”文旅品牌的内涵价值,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团县委会同青海朔子蓝天志愿团组织优秀学生代表来我县开展以“石榴籽·民和心”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金田草滩新村开展调研,入户走访期间,各族群众纷纷点赞党的惠民政策,细数住房改善、产业增收等生活新变化。队员们通过心理疏导温暖受灾老人,用防灾宣讲筑牢安全防线;在"童绘中国梦"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美好未来,实践队员悉心引导解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川乡依托传统"纳顿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村庄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的双重焕新。实践队参观了抗震救灾主题展馆,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陈,深切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灾后恢复重建的“民和速度”。随后开展的"非遗扎染进金田"活动中,土族传统染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创新火花,活动尾声,身着绚丽土族服饰的师生与村民手挽手共跳锅庄舞,欢快的舞步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乐章。
小组成员贾凯文本次实践活动在农村生活中开展了实践活动。志愿者们走进田间地头,在农户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学习各类农作物的种植与养护技术。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每一项劳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在闲暇时间,她们为村民组织篮球赛、舞蹈培训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她借助广播、展板、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普及国家新政策、新技术。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民生政策的宣传,让村民们清楚了解自身权益和福利,赢得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她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体会到了自己作为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她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石榴籽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用一场场扎实的行动,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不负时代、服务家国的精神风貌,也让这个暑假因奉献而熠熠生辉。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