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民族知识与文化宣传,促进民族团结融合,调查乡村小学资源短缺问题,2025年8月5日至8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以“聚焦乡村小学师资短缺,促进民族教育融合发展”为主题,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二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志愿者联系了教育专家及当地教师,通过民族小课堂、双语教学视频录制、家访调研等形式,助力乡村教育提质与民族文化传播。

实践前期,团队完成系统培训与资源筹备工作。志愿者接受双语教学方法、跨文化交流及家访调研等专题培训,并筹集书籍、文具等教学物资,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期间,团队依据学生年龄与学习水平分班开设民族小课堂。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同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暑期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连续性学习支持,可减少假期教育断档带来的影响。作业帮扶环节采用一对一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课业难题。

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是本次实践的重点,能清晰聚焦核心,让实践重点更明确。志愿者将经大数据梳理整合的民族文化知识作为优质普及资料,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的起源与习俗;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特色饮食文化;白族、瑶族等民族的民间优秀传统技艺,包括白族扎染的纹样寓意、瑶族银饰锻造的技艺特点等——“大数据梳理整合”的表述体现出普及资料经过系统整理,更具专业性和严谨性,让民族文化普及内容不再空泛,变得直观可感,能让受众清楚了解到具体普及了哪些方面的民族知识,增强内容的落地性和说服力。
家访调研中,团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了解其教育环境与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并以视频形式记录家访过程,真实反映乡村教育现状。结果显示,当地存在师资短缺、教学资源匮乏、文化融合困难等问题。对此,团队提出当地学校应当加强师资培训、引进外部资源、优化教学条件、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建议,旨在促进教育均衡与文化融合。

本次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跨文化理解能力,也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团队成员通过实践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活动成果通过图文报道与视频记录等形式传播,引发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