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河池,群山叠翠间藏着一份特殊的牵挂——当地老年人的健康与晚年生活。2025年7月12日至7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杏林歌圩”实践队踏上这片桂西北的土地,走进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宜州区工人医院老年照护服务中心,通过访谈、记录与问卷调研等形式,用脚步丈量医疗与民生的尺度,以倾听记录老年健康的挑战与希望。
第一站: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实践队员们准时抵达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这座肩负着区域医疗重任的综合性医院,正面临着山区老年慢性病管理的多重考验。定期复诊对于居住在村子里的老人而言是否是一个“难题”?老人们有没有定期体检、有不适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不可讳疾忌医等健康观念?当地的慢性病防治有何困难亟待解决?
带着 “山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这一核心课题,队员们分成三组,分别与神经内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采访交流,并发放宣传册、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老年健康管理现状。
“村里有定期的免费体检,都有村委通知我们去做。” 在病房里,队员们用拉家常的方式与老年患者交流,一位病人的老伴如此说道。通过调研,实践队发现当地的老年健康管理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有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政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便利老年慢性病患者看病的方案。患者们大多表示,医院的就诊、复查均十分便利,从疾病发现的途径到医保报销的流程,从日常用药的习惯到对定期体检的认识,老人们的每一句心里话,都是当地对老年健康管理孜孜努力的印证。
第二站:宜州区工人医院老年照护服务中心
走进宜州区工人医院老年照护服务中心,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医院的氛围。这里更像一个大家庭,老人们彼此相伴,共同面对健康挑战。
一位正在康复的大爷表示他们生了病固然很痛苦,但是大家聚在一个地方康复就感觉心情好多了,也更乐意聚在这里。他的话语,正道出了社群支持带来的无形力量。
中心的工作人员清晰地定位这里是“介于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护工们日常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照料好老人们的生活起居,确保他们“按时吃药、好好吃饭”。一位护工坦诚地说:“复杂的病我们懂得不多,但听医生的话准没错,该吃的药一顿不能落。” 在康复方面,中心提供了具体的手段:中医的针灸、艾熏帮助调理,康复区里则有理疗、物理推拿,还有专门的模具帮助脑梗、脑出血后的老人进行功能训练(比如把手撑开恢复活动能力)。
工作人员也提到了部分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或情绪波动。对待这些“心病”,耐心是关键。康复医生强调,家人的关爱不可或缺,同时他指出,宣传很重要,有一些老人拖到了最后才来,导致没法彻底回到过去的状态。对于需要持续医疗支持又渴望有人陪伴的老人来说,这种依托医院资源的“医养结合”模式,确实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心。
第三站:宜州区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分级诊疗的春风吹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成为老年人健康的 “守门人”。实践队走进宜州区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寻这里为老年群体筑起的健康防线。
在这里,便利与贴心是关键词。相比大医院的奔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 “家门口” 的优势,承接了老年人的日常诊疗需求——从常见慢性病管理到初步病情判断,为行动不便的长辈省去不少麻烦。调研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老年患者的 “常客”,而定期随访服务正成为病情稳定的 “压舱石”,医护人员通过持续追踪,让慢病管理更精准。
除了诊疗,宣传科普、便民工作同样十分到位。社区里的健康讲座、科普海报,将预防知识送到老人身边。一站式服务窗口与随处可见的指引牌,方便患者更好地就医。随着基层医疗建设推进,服务中心在硬件提升、服务扩容上不断发力,但如何突破局限、更好衔接转诊通道,仍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守护银发岁月,基层医疗大有可为。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正是分级诊疗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结语:山路上的健康答卷
调研之旅接近尾声,身为这个桂西北县城的匆匆过客,队员们所窥见的仅是当地老年健康管理情况的一角,在背后定有更多人正默默奔波,更多深层问题需要发现与解决。
但实践队所见的,却不只是表层。于队员们的记录中,有患者的肺腑之言,有医生们的发现反思,更凝聚推动老年健康管理的努力。这些带着印记的珍贵素材,终将变成一份份建议——或许是推动免费体检项目覆盖更偏远的村寨,或许是制作为通俗易懂的宣传物料,或许是为照护中心培养懂医又懂方言的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