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绿色,用行动践行担当:安徽工业大学“青芒实践队”实践队公园环保实践记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作者:安徽工业大学“青芒实践队”实践队杨盈盈徐文静
七月的阳光,炙热而明亮,一如我们初到市人民公园时那颗火热而忐忑的心。作为安徽工业大学“青芒实践队”社会实践队的队长,我和我的队员们——一群来自环境工程、社会学、新闻传播等不同专业的环保志愿者,怀揣着“守护绿色家园,共建清洁公园”的朴素愿望,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三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渴望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更渴望用我们的双手,让这片市民喜爱的绿色空间变得更美好。
初衷:从“纸上谈兵”到“真操实练”的转变
我们的选题并非一时兴起。早在学期末的团队策划会上,我们就注意到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身边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依然时常可见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和混淆的分类桶。“环境工程课本上的知识如何落地?”“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决定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走向公园,进行一场“真操实练”的环保探索。
行动:汗水、微笑与不曾预料的挑战
我们的实践主要由“清理”和“宣导”两部分组成。
清理,远比想象中更需耐心。我们原以为垃圾清理就是捡捡瓶子、纸屑,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考验重重。除了显而易见的废弃物,更多的烟头、糖纸、食品包装袋“隐藏”在草丛深处、石缝之间,必须弯下腰、仔细搜寻才能发现。队员王璐笑着打趣说:“这简直是在玩‘大家来找茬’真人版,锻炼眼力又锻炼腰力。”烈日当头,汗水很快浸透了我们的队服,口罩下的呼吸也变得急促。但每当装满一袋垃圾,回头看到身后更加洁净的绿地时,那种强烈的成就感瞬间洗刷了所有疲惫。
宣导,是一次次沟通与理解的碰撞。设立宣传点时,我们准备了自绘的宣传画和分类小道具,但起初却有些“门庭冷落”。我们意识到,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队员们鼓起勇气,主动走向纳凉的老人、带孩子的家长、散步的情侣。
“阿姨您好,我们是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垃圾分类吗?”“小朋友,你知道西瓜皮应该放进哪个颜色的垃圾桶吗?”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遇到过摆手的匆匆行人,也遇到过对分类标准表示质疑的市民:“我们分了,最后垃圾车还不是混在一起运走?”面对质疑,我们并未气馁。队员张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他耐心地从我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后端流程讲起,解释“前端分类是基础,后端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的道理。虽然一次沟通未必能完全打消疑虑,但我们相信,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播撒种子的机会。
最大的惊喜来自孩子们。他们对我们的垃圾分类小游戏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学得飞快,还会认真地“监督”自己的父母。“妈妈,电池是有害垃圾,不能乱丢!”听到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时,我们和家长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让我们坚信,教育的意义在于影响未来。
升华:从“独善其身”到“美美与共”的感悟
实践的意义,远超活动本身。它让我们对“环保”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一,环保是身体力行的教育。最初,我们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一次社会实践。但当我们一次次弯腰捡拾,一次次耐心讲解后,环保不再是一个口号、一门课程,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和责任。队员赵蕾在总结会上分享道:“我现在看到垃圾桶,都会下意识地看一下上面的分类标识。这种改变是实践带给我的。”
其二,环保是凝聚共识的桥梁。我们的行动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主动加入我们,一起清理了湖畔的长廊;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饮用水,并感谢我们协助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许多市民用手机拍下我们工作的场景,发到朋友圈为我们点赞。这让我们看到,社会的环保共识正在形成,而我们的大学生身份,恰恰成为了触发这种共鸣的“催化剂”,实现了从“我们做”到“一起做”的转变。
尾声:是结束,更是开始
为期三周的实践结束了,我们晒黑了,但也更结实了;我们流汗了,但心更明亮了。我们累计清理了超过50公斤的垃圾,发放了500余份宣传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上千名市民。
但这绝非终点。“青芒实践队”实践队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已与市人民公园管理处建立了长期联系,计划将每月的第一个周六定为“绿色共建日”,定期回访。我们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也会持续更新环保知识,分享我们的后续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这座“金山银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共同铸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愿继续做这颗绿色的种子,扎根泥土,奉献青春,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下属于我们的注脚!
(本文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青芒实践队”实践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