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河岁月》的镜头在云端亮起,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里的红色记忆,便顺着网线流淌进青年的眼眸。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 “山河铭史” 小分队以屏幕为渡口,以影像为扁舟,在 2025 年的盛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 这场以 “览《山河岁月》溯革命征程之韵,承红色基因铸青春丰碑之魂” 为主题的线上实践,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在数字时代重新燎原。
为何出发:在光影中打捞精神坐标
当历史叙事在碎片化传播中变得模糊,当 “精致利己” 的思潮悄然侵蚀理想,我们愈发需要一处锚点,让青年的精神世界找到根基。习近平总书记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的嘱托,恰是这场实践的初心。
《山河岁月》如一部立体的精神图谱,用镜头复原了那些 “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瞬间: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实践论》,灯光穿透黑夜,也照亮了民族的方向;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攀爬铁索,枪林弹雨中的呐喊,至今仍在叩击青年的耳膜。我们渴望通过线上研学,让这些画面走出纪录片,成为青年心中可感、可触、可传承的精神图腾。
心之所向:让红色基因在灵魂深处扎根
指尖划过屏幕,目光掠过史料,这场云端实践从未因虚拟而褪色,反而因专注而愈发纯粹。队员们在文献中打捞历史细节,在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当《中国共产党简史》的文字与纪录片的影像重叠,将曾经抽象的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变成了具体的模样。
“原来 1921 年的夏天,那群平均年龄 28 岁的青年,也是在炽热的理想中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队员党玉筱在研学笔记中写道。这种认知的觉醒,恰是精神成长的开始:我们不再把革命故事当作 “遥远的传说”,而是看清了自己与历史的血脉联系 —— 青年从来都是时代的先锋,百年前的他们为民族救亡奔走,今天的我们当为复兴伟业拼搏。
收获如炬: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
这场实践的收获,从一份份报告和视频中抽丝剥茧,转化为刻进骨子里的信仰重塑。当我们记录下山河岁月里的无名英雄,为那些未留姓名的革命战士立传时,突然懂得:英雄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的普通人;当 “红色青年说” 微视频在网络传播,收到陌生人 “看完想再读一遍党史” 的留言时,更明白: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灵魂与灵魂的共鸣。
云端的实践终有落幕,但精神的长征永不停歇。在屏幕前与百年前的青年隔空相望,早已把 “传承” 二字刻进了青春的坐标。我们深知:所谓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力量,是让每个青年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