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三下乡”:赋能乡村振兴,书写青春答卷
夏日的风裹挟着乡村的泥土气息,吹进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子们的心田。2025年8月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征程,奔赴聊城本地乡村,以青春之名,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智慧与汗水,书写别样的青春答卷。
一、初遇:叩响乡村之门,洞察发展需求
团队首站来到村庄、错落的屋舍,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在村委会的支持下,队员们迅速开展调研。通过与村干部座谈,了解到村庄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现状与诉求。
漫步乡间,队员们发现村里虽有大片闲置土地,却因缺乏产业规划与技术支持,未能有效利用。在文化传承上,传统手工艺,因传承人老龄化、市场推广难,面临技艺失传困境。而在基础设施方面,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影响村民出行与农产品运输。
队员们同样深入走访。与返乡创业青年交流,得知他们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时,受资金、销售渠道限制,规模难以扩大。与留守老人、儿童沟通,了解到他们在生活照料、教育陪伴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这些调研所得,为后续实践行动锚定了方向。
二、行动:多元赋能乡村,绽放青春活力
(一)产业帮扶:激活土地“造血”力
针对闲置土地与产业发展难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联合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教师,为村庄定制产业规划。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规划打造生态果蔬种植基地。队员们协助村民清理土地、搭建简易灌溉设施,引入优质果蔬品种,并联系农业技术专家线上线下指导种植。
同时,借助学校电商平台资源,为农产品销售铺路。队员们拍摄果蔬种植、生长过程短视频,设计精美包装,在社交平台推广。当首批成熟的有机蔬菜、水果通过电商售出,村民们脸上露出惊喜与期待,产业发展的信心被点燃。
助力返乡青年发展特色养殖。团队协助梳理养殖流程,优化成本控制,对接学校实验室检测畜禽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利用新媒体为养殖产品打造品牌,设计宣传海报、文案,拓宽销售渠道,让特色养殖逐步走上规范化、品牌化轨道。
(二)文化传承:守护乡村精神根脉
为传承传统手工艺,团队组织“手工艺传承课堂”,邀请老手艺人授课,吸引村里年轻人、儿童参与。队员们协助整理手工艺制作技艺,用文字、影像记录传承,建立数字化档案。同时,设计手工艺文创产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在校园文创集市、线上文创平台推广,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也为村民增加副业收入。
(三)关爱服务:温暖留守群体
聚焦留守老人、儿童需求,团队开展“青春伴夕阳,温暖护童心”行动。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房屋、代购生活用品。组织健康义诊,联合学校医学专业学生、当地乡村医生,为老人测量血压、普及健康知识。
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七彩课堂”,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课程。队员们带来书籍、文具,陪孩子们阅读、绘画、做游戏,弥补他们在亲情陪伴、教育资源上的缺失。举办“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指导孩子们写下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与成长点滴,通过邮政寄递,搭建起亲情沟通桥梁。
三、成长:在实践中淬炼,于乡村间蜕变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也经历着成长蜕变。从初入乡村时的不适应,到逐渐融入、主动作为,每一步都饱含收获。在协助果蔬种植时,将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结合,发现知识短板,回校后主动找老师请教,学习更深入的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知识。
在参与产业规划与电商推广中,锻炼了沟通协调、市场分析能力,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开始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案例,提升实践思维。而参与文化传承与关爱服务的队员,也在与村民、老人、儿童的相处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收获了温暖与感动。
四、回响:乡村新貌初显,青春力量续航
一段时间的实践,乡村悄然改变。生态果蔬基地初见成效,果蔬长势良好,订单陆续而来;传统手工艺在创新推广下,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老手艺人不再为技艺传承担忧;文化礼堂成为村民文化活动新地标,乡村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实践结束,队员们虽回到校园,但乡村的故事仍在延续。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三下乡”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总结实践经验,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帮扶模式。这份青春答卷,不仅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更刻在队员们成长的道路中,激励着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持续闪光。
通讯员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林俣奇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