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纪实(四)之循迹千年文脉,守护文化根魂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嘱托,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于7月30日走进洛阳市隋唐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应天门三地,实地探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路,在触摸历史脉络中厚植文化自信。
 
  图为明堂侧面展示图。许增滢 供图
  在隋唐国家遗址公园内,夯土遗迹与草木共生,队员们在明堂等遗迹前驻足良久。听着讲解员细数复原宫殿基址中蕴含的营造智慧,隋唐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如画卷般铺展。作为武周时期政治与宗教的核心地标,明堂与天堂以“天”为名串联起城市中轴线——明堂作为祭祀理政的“万象神宫”,彰显着“天子与天相通”的礼制理念;天堂作为皇家礼佛堂,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这些都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古代都城规划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在对武则天时期皇家建筑遗址的重点考察中,队员们与景区保安、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暑期景区日均客流量已远超5000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同时,为提升游客体验,文旅部门创新推出非遗展演、“唐宫夜宴”等沉浸式演出等活动,让静态的遗址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场景,这种“活态传承”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受启发。
 
  图为实践队员在应天门前合影。许增滢 供图
  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应天门。在应天门城墙上,斑驳的城砖与现代展陈技术形成奇妙对话。队员们沿城墙遗址漫步时发现,建筑遗存与AR导览、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有机融合,让建筑形制不再是古籍中的抽象描述。据工作人员介绍,应天门作为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其遗址保护工程创新采用“原址保护+模拟展示”模式,既严格守护了文物本体的历史真实性,又通过科技手段帮助公众跨越时空障碍,深化了对历史场景的感知理解。
  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对文化遗产协同传承的认知,更明确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队员们都表示,将以洛阳“文旅+科技”的创新实践为借鉴,深入探索主体协同路径,让沉睡的历史在当代苏醒,以青年智慧为文化自信筑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供稿:范润娇 王小壹)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传承马家窑文化,赋能文创产业
  • 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甘肃临洮,将古老的马家窑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探索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径。他们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