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上午,“中文+旅游”对外汉语系列课程之桂茶篇在七星区山水道茶业空间开讲。来自越南、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学生齐聚一堂,在广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团队与桂林山水道茶业的协同教学中,通过沉浸式汉语学习与文化体验,深度感知桂林特色茶文化,为服务本地旅游场景夯实语言与文化基础。
本次课程以“桂茶通识+中文应用”为核心,聚焦旅游场景中茶文化相关的汉语沟通能力培养。课堂伊始,授课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引发兴趣——桌面上整齐摆放的六堡茶、桂花茶茶叶样本,让学生们直观观察外形、细嗅香气。“你们闻到了什么味道?和家乡的茶有什么不同?”简单的提问瞬间激活课堂,国际学生们纷纷用中文尝试描述“桂花香”“醇厚”等感受,自然切入“桂林特色茶”主题。
词汇与表达学习环节凸显“实用导向”。教师结合山水道茶业提供的实景图片与茶叶实物,逐一讲解“六堡茶”“桂花茶”“采摘”“冲泡”等核心词汇,通过“看图说词”游戏强化记忆——当投影展示茶山图片时,学生们迅速抢答“采茶”;看到茶具时齐呼“泡茶”,课堂互动氛围热烈。随后的情景模拟更让学生们跃跃欲试,两人一组分别扮演“茶舍主人”与“游客”,用“欢迎品尝本地特色茶”“这是桂林的桂花茶,很香”等句式完成对话练习,教师则在旁实时纠正发音与表达,确保语言应用贴合旅游服务场景。
案例分析与文化对比环节进一步深化教学实效。课堂播放了一段“外国游客因不懂‘先闻后尝’礼仪闹笑话”的情景短片,引发学生讨论:“游客为什么会误解?该怎么用中文解释?”在教师引导下,大家总结出“先闻香再品茶是中国传统习惯,就像喝咖啡前先闻香气一样”的通俗表达。随后展示的中西方茶具对比图,更让学生们清晰理解“中国功夫茶讲究流程”与“西方袋泡茶追求便捷”的差异,学会用类比法向游客解释茶文化,如“六堡茶需要慢慢泡,就像红酒醒酒一样”。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老师表示:“将桂茶文化融入‘中文+旅游’教学,既让国际学生掌握了实用汉语技能,也帮助他们理解背后的文化逻辑,为未来在桂林旅游场景中提供服务打下了扎实基础。”山水道茶业负责人也认为,这种“教学+实践”的模式,让茶文化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产业需求的纽带。
据悉,本次室内理论课是桂林“中文+旅游”课程的第一课,后续还将组织学生前往茶山、茶舍开展实地实训,通过“课堂学+现场练”的方式,培养既懂中文又通文化的国际旅游服务人才。活动结束时,留学生们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不仅学会了茶的中文说法,更知道怎么向游客介绍了”,对即将到来的实地体验充满期待。
贾丽雯 林炫圻 王雨欣/文
贾丽雯 王雨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