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战略,挖掘工业遗产的当代价值,传承老一辈产业工人的奋斗精神,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学院“红韵铸魂,绿脉兴乡”暑期实践团队近日赴贾汪区江庄镇五号井社区,开展以矿业发展历史为核心的实地调研,以青春视角梳理工业记忆,为社区产业转型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思考。
当日上午8时30分,团队成员抵达五号井社区后,首先与社区负责人展开座谈。围绕五号井矿区的开发历程、鼎盛时期的生产规模、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变迁,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地矿业从起步、繁荣到转型的完整脉络,重点记录了矿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区域经济结构、就业民生的深远影响,明晰了其作为地方工业发展“活档案”的独特价值。
随后,团队深入社区走访多位老矿工家庭。在泛黄的工作证、生锈的工具与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照片间,老矿工们深情讲述了当年井下作业的艰辛与坚守:从手工挖掘到机械化开采的技术跨越,从“人拉肩扛”的协作场景到“安全为天”的生产理念革新,从矿区家属院的邻里温情到产业调整时的集体担当……这些鲜活的故事串联起一部微观的地方矿业发展史,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矿工对“实干兴邦”最朴素的践行。
在社区内开展的小型座谈会上,团队与社区居民、退休矿工代表共同探讨矿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大家围绕“矿业老物件展陈”“矿工故事汇编”“工业旅游线路设计”等议题深入交流,一致认为:五号井的矿业记忆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激励当代人拼搏的精神财富—老矿工们“不畏艰难、精益求精、协同共进”的品质,对如今社区治理中的凝聚力建设、乡村产业转型中的攻坚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启示。
此次五号井社区实践,是团队以“工业记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通过深挖矿业发展脉络与工人故事,不仅为地方留存了珍贵的工业口述史,更将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与当代发展需求相衔接:矿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既能丰富社区文化内涵,也能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新支点;而奋斗精神的传承,则为社区凝聚发展共识、破解转型难题注入了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