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纪实(三)之探寻运河文脉 同筑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29日,郑州大学“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前往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围绕“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与传承”主题展开深度调研与访谈。此行旨在通过一线观察与访谈,探寻隋唐大运河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脉络与活化路径。
 
图为博物馆复原的大运河微缩景观。冀杨 供图
步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巨幅浮雕再现运河开凿盛景,沿岸出土的珍贵文物,尤其是绚丽的洛阳三彩,无声诉说着隋唐洛阳的繁华与开放。团队成员们驻足细赏,赞叹于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深刻感受着流淌在运河中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明。
 
  图为大运河浮雕部分景观。冀杨 供图
  二层展厅内,一场特殊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在进行。一支由本地社工机构组织带领的社区小朋友队伍正在志愿者引导下了解运河文化及其申遗历程。该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博物馆与社区间的‘翻译官’,将专业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 这种由专业机构、志愿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传承模式,是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当代生活的有效路径。
 
  图为社工人员为小朋友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方雪冰 供图
  三层展厅则展现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利用数字展台、全息投影等技术,参观者可“亲身”驾船体验漕运的繁忙景象。一位正带着孩子体验虚拟停船游戏的家长表示,相较于单纯看展品、听讲解,这种沉浸式互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亲手“操作”,孩子能更直观地理解大运河的功能和古代的智慧。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承方式有效缩短了新生代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让新生代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自豪感。
 
  图为游客正在体验数字互动装置。冀杨 供图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仅仅是静态的陈列与守护,更是一场涉及多方力量的动态接力。博物馆、社会组织、学校教育与公众个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协同构建起一张立体化的文化传承网络,共同擦亮大运河这张国家文化名片,并从中汲取着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
(供稿:冀杨 方雪冰)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传承马家窑文化,赋能文创产业
  • 西安交通大学“陶纹华彩”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甘肃临洮,将古老的马家窑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探索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径。他们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