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来临之际,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团队带着琵琶、古筝、笛子和花盆鼓等民族乐器,走进了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金星社区。一场以传统民族乐器为桥梁的文化传承实践,在社区青少年热切的目光中悄然展开。
实践团成员们并非仅仅展示技艺。他们俯下身,手把手教孩子们认识每一件古老乐器的构造与名称,指尖轻触琴弦或笛孔,示范着最基础的弹拨与气息控制方法。一位木鱼专业的学生耐心地为小学员调整握锤姿势,细致地纠正其敲打的细微动作;古筝组则引导孩子们感受琴弦下流淌出的清亮音色;笛声组的教学在悠长的气息练习中专注进行。每一次成功的音符响起,都伴随孩子们脸上跃动的惊喜。
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社区场地有限,他们便因地制宜,将古筝安置于通风的走廊一角,琵琶、笛子则在活动室内灵活分区教学。面对孩子们参差不齐的理解力与专注度,他们设计出节奏拍打、旋律模仿等游戏化练习,让复杂的指法在趣味互动中变得易于接受。一位成员随身携带相机,详细记录每位成员与孩子们的互动瞬间。

孩子们积极体验民族乐器
经过一天的练习,孩子们与乐器的隔阂逐渐消融。最初因陌生而小心翼翼触摸琴弦的小手,渐渐敢于尝试拨动;吹奏笛子时涨红的小脸,慢慢能稳定地送出稳定的气息。成员们敏锐捕捉这些细微变化,及时给予鼓励。一位起初羞于尝试的小男孩,在古筝组学姐的持续陪伴和肯定下,终于能够完整弹奏出几个小节的练习曲,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孩子们对乐曲名称、音色特点的好奇提问,也促使成员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去诠释那些古老乐理背后的文化意涵。

全体成员大合照
短短一天的互动,从陌生到尝试,再到能合作完成简单旋律片段,传统音乐的种子悄然播撒。活动尾声的小型汇报演出上稚嫩却大方的《茉莉花》旋律在社区回响,充斥着掌声与笑声,让在场驻足欣赏的人们都沉浸在江南烟雨的典雅与清新中。
本次实践以传统民族乐器为鲜活载体,将经典旋律转化为青少年可触摸、可学习的日常体验。当年轻的手指拨动古老的琴弦,清越之声不仅回荡在社区空间,更印证了民族音乐在代际传递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