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广西民族大学“AI 红韵非遗乡传”实践团队用AI贯通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AI红韵非遗乡传”团队
广西民族大学“AI红韵・非遗乡传”实践团队用AI贯通文化传承新路径  
6月28日至7月4日,广西民族大学人工智能学院“AI红韵・非遗乡传”实践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工坊、邓颖超纪念馆等地,用AI技术串联文化场馆活化、非遗传承、落地实践,推动非遗文化“破圈生长”。  
场馆活化:AI重塑文化传播形态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及邓颖超纪念馆、广西科技馆,团队以AI重塑文化传播形态:借导览设备+反馈小程序优化服务,用2分钟竖版短视频简化全息柜操作;通过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让文物“开口讲历史”、老照片“动态还原场景”,将静态展陈转为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非遗传承:AI架起老手艺与大众的桥  
团队在非遗活动中用AI拉近传统与生活:设计扎染纹样AI识别互动,扫图案就能看文化解读;社区助老时,播放民族文物AI导览视频,还设了文创兑换,帮老人感受非遗。在学扎染时,用剪映AI剪短视频,自动加字幕和配音发到网上,以年轻化的表达拓宽非遗技艺的传播路径。  
落地实践:团队扎紧传承链条  
实践中,团队整理了AI工具使用手册,分发给社区老人和非遗手艺人;走访参与的老人、年轻人,记录他们对AI非遗互动的建议;把活动中老人喜欢的AI互动形式记下来,写成建议给村里的文化站。让AI助力非遗,从短期实践沉淀为持续乡传的“接力棒”,真正把青春智慧扎进文化传承土壤。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