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脚步踏上亿万年赤色大地,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学子们,在吴立教授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28日,赴广东韶关开展以“赤崖镌痕,丹嶂砺心”为主题的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活动。从水上丹霞的碧波到锦石岩寺深处的梵音,他们在地质年轮与人文脉络的交织处,开启了一场淬炼科学精神的跋涉。
博物馆:解码红层的前世今生
第一站,丹霞博物馆成为叩问大地记忆的起点。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巨型沙盘勾勒出这片“中国红石公园”的壮阔版图:浈江与武江在此孕育珠江血脉,锦江如碧色缎带,将丹霞精准分割为抬升强烈、侵蚀深刻的西部与地貌形态丰富的东部。队员们凝神聆听,思绪随老师的讲解穿越时空,追溯到白垩纪的山间盆地。当洪水裹挟的碎石在氧化作用下凝结为“红层”;当喜马拉雅运动的伟力进行抬升;当流水与重力化身为自然的刻刀;今日的赤壁千仞终在断裂带间雕琢而出。
展厅内灯光柔和,地质演进的史诗在标本与展板间流淌。队员们驻足于长坝组泥质岩与丹霞组砾岩的对比标本前;触摸着构成山麓缓坡与巍峨峰丛的不同岩性密码;观看着宣传片光影变幻的多级古老夷平面遗迹时,一种对自然的直观敬畏在年轻地理人心中油然而生。
夜泊丹霞:星河灯火里的自然礼赞
夜幕降临,丹霞山管委会陈昉副主任特邀团队成为“夜游丹霞”的首航见证者。阳元码头,游船犁开墨色锦江,桨声灯影里,丹山幻化成流动的光影诗篇。流光勾勒出“群象过江”的剪影,泼洒在“睡美人”颈项间的“翡翠项链”上,远眺“巴寨”巍峨的轮廓融入星空。看这丹崖翠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贫瘠红层的生命礼赞,山顶与沟谷植被的鲜明分野是岩性保水差异的生态注解。灯光温柔拂过“送子观音”慈祥的侧影,喜头村的宁谧宅院在岸边隐现,自然奇观与人间烟火在夜色中奇妙共生。
岩壁寻真:攀登地球的年轮褶皱
长老峰下,团队成员的目光聚焦于锦石岩段那绵延壮观的水平岩洞群。攀援在近乎垂直的石梯,汗水浸透衣衫,团队成员用指尖触摸岩壁,亿万年的风霜雨雪仿佛在砂岩细腻的纹理与砾岩粗犷的颗粒感间低语。
行至“浸碧浮金”泉眼,清冽山泉自岩隙汩汩涌出。雨水沿裂隙下渗,遇锦石岩段中致密的粉砂质泥岩夹层这一天然隔水顶板,遂汇聚成泉,终得此‘浮金’之妙。自然法则在每一滴泉水中闪耀理性光芒。
锦石岩寺嵌于赤壁怀抱,梵音与地质之音在此交响。仰望大殿岩顶,恢弘的大型交错层理宛若天书,上部逾30度的陡峭倾角,无言诉说着远古风沙的强劲堆积之力。龙鳞片石前,队员们惊叹于其“变脸”奇技。吴立老师揭示奥秘:“夏日藻类繁盛,绿意浸染;秋冬藻体代谢,石色转赭。这是生命与岩石合演的季候小品。”而那些镶嵌在赤壁上的摩崖石刻,自宋代以来汇聚楷、行、草书神韵。看着字迹漫漶的石刻,吴立老师重心长道:“这红砂岩宜于镌刻,却也脆弱。每一笔都是绝响,保护刻不容缓。”78处题刻,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丹霞人文血脉的古老搏动。
赤崖砺心:续写大地的青春注脚
斜阳为赤壁镀上金辉,巴寨巍然的身影是归途中最深沉的坐标。立于长老峰巅,东望群峰竞秀,西眺孤峰擎天,吴立老师以山川为教具,剖析着东西部抬升速率差异塑造的地貌交响。西部快速抬升剥蚀,岩层留存较少;东部则保存了壮年期丹霞的典型韵律——顶平、身陡、麓缓。脚下纵横的沟壑,是大地舒展的皱纹,镌刻着永不落幕的地质史诗。
丹霞地貌,是一部以岩性为纸、以时间为墨、以营力为笔写就的鸿篇巨著。从读懂一块砾岩的交错层理,到守护一方摩崖的人文温度,地理人的视野,当在微观机理与宏观格局间自如穿行,永怀对自然的谦卑与求解的热望。
锦江碧水长流,赤壁丹心永铸。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学子们带来的,不仅是探洞攀岩磨砺出的坚韧,更是对地球奥秘更深沉的叩问与守护的责任。他们用青春的刻度,在这片古老的赤色土地上一次次刻下崭新的理解与热爱——丹霞的壮阔诗篇,正由一代代地理人执笔续写,永无终章。
(文:殷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