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航千年运河,普法青春同行”——“千年运河行,法治守护行”暑期实践团队在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永宁社区播撒法治种子
为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涵养文化自信,2025年7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暑期实践团队,特意走进永宁社区爱心暑托班,为孩子们带来一场运河文化与法治理念相融合的趣味普法课堂。
识·千年运河脉动,溯镇江漕运风华
活动以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的诗句开篇——这里的云阳即如今的镇江市丹阳,为暑托班孩子们讲述运河故事。重现商船中转的繁忙景象,系统梳理镇江市大运河的悠久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团队带领孩子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随后,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系统讲解大运河保护的具体要求,让文化传承与法治理念的种子悄然播进孩子们的心田。

图为队员结合案例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禁止破坏文物相关条款。郭睿供图
解·运河护河法责,育京口小小卫士
活动中,团队成员带来“运河病历本”,展示水污染、文物刻字、湿地萎缩等图片。小朋友们描述画面后,成员结合具体法条进行讲解,如名录制度保护古碑,禁止刻画条款守护石刻,生态保护规定遏制湿地缩减。随后的情景互动检验学习成果,“发现有人在古碑上刻字该怎么做?”“看到湿地被违规占用要如何处理?”孩子们依据所学法条积极作答。在此活动环节中,通过图片观察与法条解读,孩子们知晓法律如何为运河“疗伤”,在互动中播下保护种子。

图为队员结合案例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禁止破坏文物相关条款。郭睿供图
承·匠心瑰宝文脉,传镇江非遗精粹
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以互动提问开启实践环节,引导小朋友们分享对镇江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孩子们踊跃发言,稚嫩的话语中既有锅盖面“锅盖坠锅熟面香”的小历史,也有恒顺香醋“百年窖池酿醇香”的传说,更不乏河豚“洄游运河育鲜味”的童真联想,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生动展现了大运河滋养下的镇江民俗印记。
随后,一段细腻的泥塑制作视频吸引了全场目光,团队成员顺势引出镇江非遗“太平泥叫叫”。通过讲解这一源于运河畔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千年历史、“揉泥定形、通窍调音”的独特工序——每只泥叫叫因哨孔细微差异而音声独异,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故事,队员们还融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常识,让孩子们在直观感受泥叫叫“一吹声传运河畔”的童趣之余,更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心田。
图为小学员们分享镇江市锅盖面“锅盖坠锅熟面香”的小历史。郭睿 供图
绘·太平泥叫新声,续运河保护担当
这一环节里,团队递来的太平泥叫叫半成品,成了孩子们诉说守护的画布。“蓝色纹样是运河的脉搏,黄色圆点是文化与法治的星光。”团队成员的引导让色彩有了深意。孩子们指尖的蓝,蜿蜒成河;笔下的黄,跃作光点,仿佛将千年漕运的波光与法治守护的微光,都凝在了陶土上。作品背面设计的的专属小logo更添意趣:字母藏着童趣密码,小花绽出守护心意,彩色手印拓下童真承诺。这不仅是知识产权意识的萌芽,更让非遗成为普法的生动载体——当古老泥塑刻下法治印记,当童真创意融入守护担当,运河文化的传承,便在法律与非遗的交响中,有了更绵长的回响。
在法治轨道上守护“活态文化遗产、民族流动血脉”尤为重要。此次活动以历史溯源为起点,串联法治科普、非遗传承与实践创作,形成环环相扣的体验链条,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既读懂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也明晰了“家乡守护者”的责任担当。当文化自信与法治精神在童真心中共振,这条千年运河在新一代守护下,将持续承载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使命,焕发持久生命力。
图为小学员作品展示,作品中的蓝色纹样寓意大运河的脉搏。郭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