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广西高校学子探访龙州:解码边境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破壁共生团队
广西高校学子探访龙州:解码边境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2025年7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破壁共生”团队前往崇左市龙州县城南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以易地搬迁安置为载体,调研“共居、共建、共学、共乐”的互嵌式发展机制,探索边疆民族团结的创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样本。

文化互嵌聚民心共绘团结新图景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城南社区通过创新载体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社区以红石榴书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为平台,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民族歌舞展演、传统手工艺传承等活动。“以前担心搬迁后不适应,现在邻里一起读书、跳舞,感觉像一家人!”社区居民李阿姨感慨道。团队通过参与社区“民族团结大讲堂”,进一步拓宽了资源共享渠道,助力基层文化互嵌与情感融合。“民族团结大讲堂”每月邀请各族群众分享本民族文化,累计参与超2000人次。团队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壮锦编织课”,壮族阿婆手把手教苗族妇女技艺的场景,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城南社区的文化互嵌模式不仅增强了居民归属感,更为边疆民族团结提供了可借鉴的“精神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与龙州县城南社区居民进行交流  彭文婷通讯员摄


易地搬迁促发展多民族携手奔小康

调研数据显示,社区配套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引进电子配件加工、民族服饰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就业岗位230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创新“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模式,针对不同民族群众开展差异化培训,如为瑶族妇女开设家政服务班,为壮族青年提供电商运营课程等。团队成员跟随社区干部走访了脱贫户韦大哥家,昔日的贫困户如今在社区帮扶下开起了特色小吃店,年收入突破8万元。从“输血”到“造血”,城南社区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书写了多民族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城南社区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政策惠民、产业富民、团结聚民”的边疆治理新路径,通过易地搬迁与多民族共治的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边境社区的发展活力,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守边固疆的实践中生根开花,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南样板”。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基层组织进行访谈了解  彭文婷通讯员摄


党建引领固根基共筑边疆精神家园

党建是民族团结的“定盘星”,城南社区通过创新组织模式让党旗在边疆高高飘扬。社区党支部首创“1+N”党员联户机制,1名党员结对5户不同民族家庭,常态化开展“四必访”(红白事必访、困难必访、纠纷必访、节日必访)。在“边疆同心行”活动中,党员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界碑描红、边境巡逻等爱国主义教育。团队有幸参与了“民族团结家庭”表彰大会,10户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获评示范户,其“藏汉一家”“壮瑶兄弟”等感人故事引发强烈共鸣。从“组织覆盖”到“人心凝聚”,城南社区用党建红线串起民族团结同心圆,打造了强边固防的精神界碑,以党建为纽带,将红色基因融入民族团结,用守边固疆的生动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边境多民族社区"组织强、人心聚、边疆稳"的治理典范。

图为城南社区党建工作宣传栏  彭文婷通讯员摄


城南社区通过以易地搬迁安置为载体,构建“共居、共建、共学、共乐”的互嵌式机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依托红石榴书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打造“三个离不开”示范社区,成为边疆多民族互嵌发展的鲜活样本,城南社区先后获评“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国家边境乡村振兴试点单位”。社区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达85%,跨民族通婚家庭逐年增加,近五年新增的127名居民涵盖汉、壮、瑶、苗等8个民族,生动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格局。此次调研不仅见证了城南社区“以文促融、以旅富民、以党凝心”的生动实践,更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下一步,团队将总结提炼“文化互嵌—产业共富—党建固边”的“城南经验”,形成可推广的调研成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与城南社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彭文婷通讯员摄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赤崖承红层史诗,丹嶂启青春新卷
  • 2025年7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学子在吴立教授带领下,赴广东韶关开展“赤崖镌痕,丹嶂砺心”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活
  • 2025-08-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