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天路七十载 钢骨铁魂证初心
7月25日,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实践团队赴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深入青藏公路高寒段一线,开展以“两路精神传承与冻土路面安全”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走访养护站点,埋设监测设备,实地感受“世界屋脊”上的交通命脉如何在极端气候下延续生命力。
风雪交加,朔风拍打着109国道的里程碑。实践队员孔思尧在昆仑山口界碑旁轻触嵌入冻土的老式道钉。据资料记载,这些道钉最早可追溯至1954年青藏公路开建初期,由慕生忠将军带领的筑路队人工夯入冻土,如今已深埋于多年冻层中,成为“人路一体”的见证符号。沿公路西行,车队驶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团队记录下冻土公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面临的真实挑战。道路纵向裂缝频现,夏季因冻土融沉,冬季因冻胀抬升,导致该段公路每年需要修补30次以上。当地司机介绍:“这条路不是修一次就完了,而是每年与大自然博弈。”团队在途中多次观察到养护工人作业场景。他们身穿橘色工装,在低温中对裂缝路段进行热灌处理。一辆皮卡车车尾贴着脱色标语“甘当路石”,提醒着过往者:这条通向拉萨的生命线,依旧靠人的坚守。随后,实践队员来到风火山烈士陵园,瞻仰300余位在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中牺牲的烈士纪念碑。每块碑体均朝向拉萨,象征着不曾停歇的前行方向。队员在陵园边缘冻胀丘处埋设冻土监测传感器,金属探针刺入冻层时发出清脆声响,为高原交通安全数据提供长期支持。当日傍晚,实践队抵达五道梁养护工区。在风雪压境的黄昏,牛粪炉驱散了寒意,道班房墙面上的事故通报和“两路精神”宣传栏见证着几十年来的高原养路史。一份1995年的雪崩抢通记录纸页泛黄,三名职工因公牺牲的名字依然醒目,提醒青年学子“道路通畅背后,是人的坚守”。在沱沱河道班车库,队员们参观了历代除雪设备与工用器具的陈列:从1954年运送勘路队的嘎斯69卡车、到首代高原除冰车、再到如今正在投入使用的自动化除雪机器人,交通技术在更替,“人在路上”的使命却始终未变。工具柜中仍保存着老式羊皮风箱与现代液压工具,象征着一线工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轨迹。通过此次调研,长安大学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两路精神”的深层内涵:不仅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原意志,更是“科技赋能、守土尽责”的时代升级。青年学子将把在高原之巅感受到的责任和敬意,转化为未来投身交通强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际行动。
作者:卞学成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启明星下的红船梦:童心沐光向新程
- 2025年7月23日至8月5日,南通大学启明星理论宣讲团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白鹭湖社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活动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同
-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