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自己!”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瞬间安静下来。一群孩子仰着小脸,眼神里满是疑惑与好奇——“我们怎么会不认识自己呢?”2025年7月7日,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大石壁社区的活动室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实践团队带来的“认识自己”主题教育活动在此开展。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以生命教育为线索,通过探索生命孕育过程、认识身体部位、理解性别差异和学习防护技能四大板块,引导孩子科学认知身体构造,理解生命奥秘,树立保护自身隐私与安全的意识。
探秘生命起点:在游戏中读懂“我从哪里来”
“小精子要加油呀,快找到卵子姐姐!”活动现场,一场名为“精卵奇遇记”的趣味游戏正在热闹进行。孩子们化身“精子”与“卵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穿过重重障碍,与代表“卵子”的彩色气球相遇,演绎了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历程。“小小的受精卵又是怎样在妈妈肚子里成长的呢?”为体会生命孕育历程,孩子们又用气球模拟“孕肚”,学着孕妇走路、弯腰。没一会儿,孩子们就忍不住感叹:“腰好酸!妈妈怀宝宝原来这么辛苦!”孩子们在模拟体验中直观感受到了生命孕育的艰辛。
图为孩子用气球模拟“孕肚”。封婷供图
认知身体差异:在坦然中接纳“男”“女”不同
“男生和女生的身体哪里不一样呢?”老师以男女生身体构造的漫画图为载体,用“阴茎”“阴道”“乳房”等规范术语向孩子们讲解了男女生理构造的差异,避免对身体部位的羞耻化暗示,并且通过问答互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男生与女生在生理上的不同。“但这些部位也很特别,是我们自己的小秘密,不能随便让别人触碰。”同时,老师强调了隐私部位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建立起身体界限感。
图为孩子回答身体部位名称。刘二润供图
筑起安全防线:在情境中学会“我的身体我做主”
光有认知还不够,自我保护必须落在实处。于是在“筑起安全防线”环节,老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沉浸式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假如陌生人说带你去找妈妈,你会跟他走吗?”“如果亲戚要触碰你的隐私部位,该怎么拒绝?”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区分安全接触与非安全接触,并练习“明确说不”“立刻跑开”“找信任的人求助”等应对技巧。在这一系列情境中,抽象的自我保护概念转化为了孩子能掌握的行动指南,孩子们在情境演绎中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自我保护的技巧。李雪供图
“我知道小宝宝是怎么来的了!”“不能让坏人碰我的隐私部位!”活动尾声,孩子们的热情反馈成为最动人的注脚。大石壁社区工作人员也对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此次活动既解答了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也为家长提供了科学教育的范本。老师们用专业与爱心,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守护健康。”西南大学团队负责人补充,未来将持续开展类似实践,促进生命健康教育普及。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领悟生命的意义并非一朝一夕,这场主题教育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守护安全”的种子,相信随着未来持续的教育,这颗种子定能扎根发芽、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