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桐城雅言承古韵,六尺礼让谱新篇——文学院言脉联桐队暑期实践活动圆满举行 (通讯员:赵健彤)7月24日上午,安徽大学文学院言脉联桐队线下成员张梓萱、赵健彤、祝心怡、江国胜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集合,开展为期两天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赴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调研桐城礼让文化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弘扬礼让文化传统,让方言焕发新生。
文博访贤溯礼让,乡音载道话古今7月24日下午,言脉联桐队线下团队成员兵分两路,赵健彤、江国胜负责队伍材料的线下善后工作,张梓萱、祝心怡前往桐城市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并采访当地在桐城礼让文化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张新富先生。张梓萱、祝心怡全程进行拍摄、录音等工作。
在博物馆中,张新富先生细致讲解了桐城礼让文化以及桐城方言的历史源流,也讲述了许多桐城方言的独特表达。他指出,方言在地方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地方文献在用普通话解释的过程中会出现含义的漫失,而唯有方言能准确把握文献中蕴含的情感。
(图片一:言脉联桐队两名成员与张新富先生合影,右二为张新富)
六尺巷深寻古礼,老街人暖话乡音7月25日上午,言脉联桐队线下团队全体成员自行出发参观桐城文庙和桐城市文化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多次偶遇外地游客,可见近几年桐城礼让文化宣传效果显著。
(图片二:言脉联桐队在桐城文庙前合影留念)
(图片三:言脉联桐队在桐城文化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7月25日下午,言脉联桐队线下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六尺巷及六尺巷周边老居民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团队成员张梓萱、赵健彤负责街头采访工作并全程录音,祝心怡、江国胜负责问卷调查工作。
正值暑假期间,采访成员常在路上碰到大人带着小孩子,经过采访得知,这些孩子大都在外地学习生活,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到桐城,对桐城方言的掌握远不如老一辈桐城人。
采访过程中,一位92岁高龄、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事的老奶奶向团队成员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六尺巷历史:六尺巷先前只是张吴两家屋墙之间的空路,在抗美援朝时期,张家房子改为医院,吴家房子改为医院职工宿舍,战争结束后,出于对文化传承的考量,桐城政府对医院和职工宿舍进行改造,这才有了现在的六尺巷。
虽然六尺巷几经改造,但是桐城人的温良却始终融在血肉里。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车路过窄窄的老居民区小巷,却听不到刺耳的鸣笛声,因为车来时,人们都自觉地让出一条路,接受采访的人也都非常礼貌地问好道别,采访成员在六尺巷中,用脚步丈量出这座城的温度。
(图片四:言脉联桐队成员在六尺巷合影留念)
乡音话者传乡韵,六尺诗吟润礼风7月25日晚,言脉联桐队线下团队全体成员采访因宣传桐城方言和特产而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人物“粑婆”,并邀请其用正宗桐城方言吟诵《让墙诗》。
“粑婆”分享了其发布于网络平台的桐城话段子,发音较为圆润的桐城方言能够使双方语气缓和,在化解矛盾时起到了很大作用。讲到小辈们对桐城方言的使用情况,她表示,学校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她的孩子对桐城方言的了解已经仅限于听懂,而不是说出;而提到桐城礼让文化,“粑婆”表示,桐城六尺巷的礼让文化贯穿每个桐城人的教育。
(图片五:言脉联桐队成员与“粑婆”合影,右三为“粑婆”)
7月25日晚9时,言脉联桐队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的线下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实践采访与问卷调查,言脉联桐队深刻认识到桐城礼让文化的弘扬不仅依赖于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更依赖于国家政府层面的引导;桐城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也不只是文化课题,还与人口流动、学校教育等紧密相关。言脉联桐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宣传,结合国家语言文化政策导向的力量,深度挖掘桐城礼让文化与方言之间的隐形联系,多渠道弘扬礼让文化,促进桐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真正做到“一脉乡音传千代,同心万古桐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