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上午,常州工学院实践团成员踏上了前往瞿秋白纪念馆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瞿秋白的事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瞿秋白纪念馆的红色砖墙上,常州工学院的学子们准时集合,带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纪念馆。纪念馆内,安静而庄重,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地陈列着,无声地诉说着瞿秋白波澜壮阔的一生。

图为瞿秋白故居内的瞿秋白雕像。武兰兰摄
在纪念馆的序厅,一幅巨大的瞿秋白画像映入眼帘。讲解员开始介绍瞿秋白的生平。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少年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早年求学于北京,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低头记录着关键信息。
随着讲解的深入,成员们来到了展示瞿秋白早期革命活动的展区。这里陈列着瞿秋白参与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相关资料,还有他在莫斯科进行革命考察时写下的报告。这些资料清晰地展示了瞿秋白如何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寻找出路。一位同学在参观时说:“原来瞿秋白这么早就开始为革命事业奔走,他的思想和行动真的非常超前。”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展示瞿秋白在中央苏区工作时期的展区。这一时期,瞿秋白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为苏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党内斗争的复杂,瞿秋白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在展区的一角,陈列着瞿秋白被错误批判的文件,同学们看到这些文件,纷纷露出惋惜的表情。讲解员告诉大家,尽管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瞿秋白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时局图》。武兰兰摄
在瞿秋白创作《多余的话》的复原场景前,成员们停下了脚步。这段话是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的,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无奈。成员们围在场景前,仔细阅读着《多余的话》的内容,思考着瞿秋白复杂的心境。有人低声讨论,有人陷入沉思,成员们都在努力理解这位革命先辈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心情。
参观结束后,纪念馆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交流分享会。成员们纷纷发言,分享自己的参观感受。一位同学说:“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了解了瞿秋白的事迹,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位同学表示,自己要将这次参观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纷纷记录下自己的感想。

图为成员记录研学心得。武兰兰摄
在交流会上,常州工学院带队老师丁秋娜老师也发表了讲话。老师强调,这次研学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将瞿秋白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还鼓励成员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像瞿秋白一样,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
实践团还同步开展了“秋白精神进校园”预热行动,成员们分组对纪念馆内的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拍摄高清影像、记录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整理形成包含20余件展品的图文数据库。同时,结合专业所长,团队在纪念馆周边社区开展“重走秋白足迹”调研,走访青果巷瞿秋白故居、常州府中学堂旧址等历史地点,与当地居民、文史学者交流,收集到10余则关于瞿秋白的民间记忆与地方史料。期间,实践团成员还向社区青少年发放红色文化宣传手册,通过简易的历史小故事讲解,让青少年对瞿秋白的革命事迹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校园宣讲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此次研学活动,让常州工学院的学子们对瞿秋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研学合照。武兰兰摄
瞿秋白纪念馆作为一座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将继续发挥其教育作用。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追寻先辈的足迹,汲取奋进的力量。瞿秋白的精神也将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前行道路。
在返程的路上,成员们依然沉浸在参观的回忆中。他们知道,这次研学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常州工学院也将继续组织类似的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