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传承无锡非遗文化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无锡锡剧博物馆和惠山古镇泥砂藝匠泥人工作室进行深入调研,感受无锡锡剧的发展脉络,与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传承人深入沟通,弘扬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20日上午,团队来到了无锡锡剧博物馆,刚走进一楼展厅,映入团队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精致的锡剧戏服、传统乐器与经典剧目手稿。为了与现代相结合,无锡锡剧博物馆还引进了数字化展陈设备,团队通过此设备,深入了解到了锡剧“生旦净末丑”行当特色与音乐体系。与静态展陈相呼应的,是博物馆内配备现代化音响灯光系统的实验性剧场。作为江苏省首批示范小剧场,这里每周常态化举办锡剧周周演、非遗研学等活动。这一举动让越来越多人能够了解锡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锡剧的弘扬和传承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展陈到动态演出,从传统戏台到现代剧场,无锡锡剧博物馆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这座藏于闹市的文化地标,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续写着“太湖一枝梅”的艺术传奇。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锡剧剧服 南京财经大学夏婷 供图
7月20日下午,我们团队来到了惠山古镇绣嶂街74号泥砂藝匠泥人工作室,惠山泥人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国登师傅热情地迎接了团队,并带领团队参观了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泥人,其中有大阿福这类经典的惠山泥人形象,更有大熊猫、哪吒、敖丙这种新形象吸引着年轻人和小孩子的眼球。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吴师傅的心血与智慧,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气息。吴师傅向团队详细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原来,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泥、制泥、捏塑、彩绘到开相,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技巧。其中,“开相”更是惠山泥人的精髓所在,仅靠一支毛笔,吴师傅就能赋予泥人灵动的眼神和生动的表情,让泥人瞬间“活”了起来。随后,团队的队长提出想要亲自上手体验捏泥人,在吴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队长逐渐上手起来,队员们纷纷用手机记录着这个时刻,即使队长捏泥人的技术远不及吴师傅,但是队长还是全神贯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
图为吴师傅为队长演示泥人制作 南京财经大学夏婷 供图
在交流和互动环节,团队和吴师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团队问道吴师傅是怎么和惠山泥人结缘时,师傅回答道:“我是扬州人,当年惠山泥人厂去扬州招工,招200个人,我也很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一做就是44年。”当团队询问在学习惠山泥人的道路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时,师傅耐心地回答道:“遇到的困难就很多了,我们刚进厂的时候,从不了解惠山泥人到开始做,一件作品做来做去都做不好,就很烦恼,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美猴王,下班之后到回家继续做,第二天带给老师看,老师很满意,给了当时压力很大的我鼓励。”接着团队就看见的传统泥人阿福和新式泥人询问师傅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师傅回答道:“在保证传统的基础上,现在的年轻人和小朋友对我们的福娃兴趣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惠山泥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面对年轻人和小朋友兴趣缺失的现状,惠山泥人必须要有所创新。这不仅仅是在造型上的创新,还包括宣传推广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最后,团队请教师傅对于惠山泥人如何弘扬和传承的看法,师傅认为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为了让惠山泥人传承下去,近年来,无锡市政府通过让这些老师傅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知道惠山泥人。从这个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惠山泥人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吴师傅的经历就像是惠山泥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他从一个对惠山泥人毫无了解的外乡人,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这个领域坚守了44年,这期间所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在调研的最后,团队和吴师傅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团队与吴师傅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个见证。
图为团队和吴师傅的合照 南京财经大学夏婷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财经大学“传承无锡非遗文化队”发现这两处文化场所,一个展现了无锡戏曲文化的魅力,一个传承了无锡民间手工艺的精髓,它们都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体验无锡文化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戏曲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手工艺制作有热情的游客,都能在无锡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之旅,团队希望未来无锡的非遗文化能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