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六大维度,填补教育家精神在乡村教育场景的实证空白,呼应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当代实践。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乡传”小分队在2025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深入基层教育,以访谈调研的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小分队成员出发前合影)
“深耕课堂,读懂教育最深的根;对话师者,点亮心中不灭的灯”,这是小分队的行动宣言。我们将组织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以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角,通过时空、角色、代际三维浸润式调研法,探寻基层教师群体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密码。在2-3所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教育学校里,我们将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用镜头记录师者的坚守,最终完成“六个一”工程:一部影像志定格教育瞬间,一份精神图谱勾勒信仰轮廓,一组师者列传讲述动人故事,一册政策谏言助力教育发展,一本实践手记记录心路历程,一堂思政金课传递教育力量。
随后,小分队前往了多所学校,对站在基层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进行采访,探索基层教育中的教育家精神。



(图为小分队成员在十堰郧阳区南化塘镇中学)
或许是早读课上,老师逐字逐句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尖划过课本留下温暖的痕迹,用耐心铺就语言学习的基石;或许是美术课上,老师把废旧纸盒改造成手工教具,用巧思弥补材料短缺的遗憾,让创意在课堂上生根发芽;或许是运动会后,老师蹲在操场边为学生处理伤口,边消毒边轻声安慰,用关爱织就校园里的温暖网络。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教育细节,让调研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乐教爱生”的温度。




(图为小分队成员在茅箭区致远学校)
基层教师身上有着最鲜活的“课堂表达”。在晨曦中的备课室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化作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在课后辅导的耐心讲解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变成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在面对特殊学生的持续关注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具象为日复一日的陪伴。这些精神特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写在备课笔记里的教学设想,是刻在教室黑板报上的成长寄语,是回荡在校园里的谆谆教诲。

(图为小分队与指导老师合影)
小分队先后在位于十堰市周边的南化塘镇中学、茅箭区致远学校、张湾区第四中学、东风40学校进行调研访谈。后期,小队成员也将回到各自家乡扩大调研范围。教育家精神的真谛,藏在每一堂精心准备的课里;为人师者的情怀,写在与学生相伴的每一天中。“薪火乡传”小分队的本次行动,不仅是一次对教育家精神的基层解码,更是一场让公众读懂基础教育、致敬基层教师的温暖行动。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故事,能照亮更多人对教育的理解与热爱,让每一份扎根基层的教育坚守都被看见、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