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奋进:在陵园缅怀中汲取力量
“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这是陈毅元帅的落笔。
2025年7月7日,值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历史长河滔滔奔涌,却从未冲淡那段满溢沉重与血泪的记忆。为回溯历史烽火、传承英烈精神,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前往苏州市烈士陵园,以祭奠追思之行,承接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献花敬英烈事迹砺青春
苏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4月,作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不只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当代民众回溯先辈足迹、铭记厚重历史、锚定和平价值的精神坐标。
菊花,向来是寄寓对烈士追忆与祭奠的象征。上午8时40分,团队成员踏入花店,为祭奠英烈准备花束。此间,花店老板细致传授包装方法,成员们认真学习,让每一束饱含敬意的花束,都成为连接当下与历史、青年与英烈的情感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花店打包花束通讯员李苏供图
上午10时,众人抵达苏州烈士陵园西南门,于烈士纪念碑前肃立瞻仰。随后,实践团步入陵园内部电教馆,开启抗战英雄事迹分享。成一涵同学为大家讲述杨靖宇将军的壮烈故事:“冰天雪地中,弹尽粮绝时,杨靖宇将军孤身与日寇周旋,鏖战数昼夜后壮烈牺牲。他是铁骨铮铮的英雄,恒常激励我们——无论前路几多艰难,都要守牢信念,为国家民族,奋勇向前、绝不退缩!”话语落毕,成员们纷纷表态,要学习杨将军等英雄的光荣事迹,铭记历史,以护佑家国为己任。

图为成员在烈士陵园碑前合影通讯员李苏供图
轴线连古今忠骨伴青山
烈士陵园划分为纪念瞻仰与烈士安息两大功能区。纪念瞻仰区雄踞陵园中枢,以主轴线对称布局勾勒出庄严肃穆的空间叙事。这条长约160米的轴线,自西向东循地貌拾级而上,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铺展。实践团成员先于牌坊下合影存念,而后沿轴线次第探访纪念场馆,最终在纪念碑前驻足追思。
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四棱雄姿矗立,正面镌刻着陈毅元帅题写的“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十三金句。碑体高27米,基座的4层台阶暗藏深意,隐喻着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这一历史性时刻。
烈士骨灰安葬区静卧于纪念瞻仰区北侧,由烈士墓群与烈士骨灰堂共同构成生命的永恒坐标。烈士墓群采用三坛五区的格局,258位烈士的遗骸在此长眠;烈士骨灰堂内,62位烈士的骨灰静静安放,每一份忠魂都承载着一段不朽的传奇。实践团成员手捧预先备好的鲜花,怀着敬畏之心步入这片静土。墓前的二维码如同时空接口,成员们扫码溯源,体悟烈士们波澜壮阔的生平,亦抒发内心真情实感。
随后,大家向烈士鞠躬致敬、献花致意,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精神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烈士鞠躬李苏供图
典籍传薪火初心映征程
纪念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移步陵园内红色驿站,开启红色书籍哲思分享会。实践团成员祁子涵率先分享了她品读《红岩》的感悟:“《红岩》以沉郁而激昂的笔触,铺展了战争胜利前夕,党带领革命英雄在地下解放斗争中历经千难万险、终迎胜利曙光的光辉史诗。我们虽已身处和平盛世,却不能让那段峥嵘岁月在记忆中褪色。红岩精神如不灭的火炬,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直面各种考验与挑战,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牢牢把稳信仰之舵,让初心在传承中愈发坚定。”
分享会后,成员们展开交流讨论。实践团成员朱洁说道:“这是我首次踏入烈士陵园,在今天的实践活动中,一位年仅18岁的烈士俞阿大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今天恰逢七七事变88周年,站在这片浸染着先烈鲜血的土地上,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当下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像俞阿大这样的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和捍卫。”

图为实践团成员阅读红色典籍、展开交流讨论通讯员李苏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远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定会以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将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担使命,用青春的力量续写革命先辈未竟的事业,让理想与信念的光芒在传承中照亮前行的道路。
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
文字:朱洁
摄影:李苏
剪辑:施朵朵、祁子涵
一审:王晓沁、苟鑫鑫、成一涵
二审:刘红
三审:王一成、董筱文、张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