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国际学院“金陵烽火”小分队:探访航空纪念馆,解码历史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3日,烈日当空,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金陵烽火”社会实践团队的六名成员怀揣敬意,奔赴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启了一场以“寻访抗日航空记忆,传承英雄精神”为主题的深度实践之旅。这不仅是与历史的一次庄重对话,更是探索沉浸式历史教育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

实践的核心聚焦于那座撼人心魄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成员们久久驻足于呈胜利“V”字形展开的巨大碑体前,仰视其直指苍穹的磅礴气势——这独特的造型,正是对先烈们以血肉之躯赢取最终胜利的永恒隐喻。环绕碑基的弧形英烈碑上,4299个名字被深深镌刻。指尖轻抚过这些冰冷而滚烫的名字,一个苏联飞行员、一位美国“飞虎队”队员、一名中国空军勇士……他们曾翱翔于同一片血与火的天空,为捍卫共同的正义而并肩浴血长空。名单无声,其重千钧,成员们深切感知到这份超越国界的牺牲何其壮烈,和平的基石何其沉重

插图: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v形纪念碑

带着公墓前凝聚的深沉思绪,团队步入史料陈列馆。这里不再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真实细节编织而成的壮阔叙事空间。一件件饱含硝烟气息的文物,如同打开时空之门的密钥:一件磨损的苏联援华航空队皮质飞行夹克,仿佛还残留着高纬度寒风的凛冽与战斗的余温;泛黄变脆的日本投降书印刷品,无声宣告着侵略者最终的溃败,成为历史转折点的最有力证言。

高志航将军那架著名的霍克III型战斗机模型,被郑重陈列于展柜中央。团队成员围拢细观,讨论其结构性能,思绪被拉回到1937年那个阴沉的秋日,耳畔似又响起这位“空军战神”驾驶它在淞沪上空首次击落敌机的轰鸣。展馆内,关于武汉空战、重庆大轰炸期间惨烈空战的详尽图文记录与作战地图,辅以当年印行的战地报纸,将那段铁翼搏杀、气贯长虹的岁月立体呈现。讲解员的深情叙述,配合着实物与影像,让“飞虎队”的鲨鱼战机、苏联志愿航空队的无畏驰援、中国飞行员“誓死报国不生还”的铮铮誓言,都化作鲜活的历史场景,深深烙印在每位成员心中。他们时而凝神记录,时而低声交流,沉浸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插图:高志航座机模型

实践过程中,团队用镜头忠实记录了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大门前,六位青年学子并肩肃立,留下珍贵的合影,背景是象征不屈精神的纪念馆主体建筑。在展厅内,镜头捕捉下成员们俯身细察苏联飞行员遗物、屏息研读战争援助史料时的专注神情。夕阳西斜,在镌刻着4299个英名的纪念碑前,全体成员再次列队,以深深的鞠躬和静默的凝视,向碧血长空的英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一帧帧画面,不仅定格了实践的足迹,更凝固了青春心灵与英雄史诗交汇的永恒瞬间  


插图: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大门处合影

此次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之行,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它通过“空间沉浸”(置身历史现场)、“实物对话”(直面文物史料)、“情感共鸣”(感悟牺牲精神)的多维互动,为“金陵烽火”团队打开了理解抗战航空史的全新视角。纪念馆内翔实的史料与震撼的纪念设施,为后续深入研究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挖掘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厚的情感支撑。

文字作者:张婉旎、张晨旭

图片作者:张婉旎

作者:张婉旎、张晨旭 来源:张婉旎、张晨旭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