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以“六足踏青山,科技筑防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融合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午,团队深入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消防支队,与一线消防指战员展开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下午奔赴临夏市积石山县甘藏沟村,面向当地学生开展“科技守护生命”主题科普宣讲与防灾教育,以高校智慧为消防救援赋能,为乡村安全筑基。
科技对接实战,聆听一线声音
上午,在龚家湾消防支队,理工学子们首先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六足蜘蛛机器人原型机,重点演示了其在模拟复杂地形中的移动与探测能力。

杨力岩摄
消防官兵结合亲身参与的多起地震、坍塌事故救援经验,指出废墟环境中传统装备的局限:“狭窄、不稳定的废墟空间是最大挑战,急需更灵活、更耐用的侦查工具。”双方围绕机器人亟待提升的抗冲击性、废墟穿透通讯能力及红外热成像精准识别等核心需求展开深入研讨。一场典型地震救援案例复盘,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响应速度与信息准确性的决定性作用。“这次交流不是单向展示,而是宝贵的‘需求直通车’,”团队负责老师表示,“官兵们的实战反馈为我们锁定了‘提升环境适应性’和‘增强生命探测可靠性’两大核心改造目标,意义重大。”

杨力岩摄
科普点燃希望,知识守护乡村
当日下午,团队来到积石山县甘藏沟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对40余名充满好奇的中小学生,活动以一场生动的机器人实物演示开场。
杨力岩摄
伴随着机器人在模拟瓦砾堆上的稳健爬行,队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六足结构如何适应崎岖废墟”“红外‘眼睛’如何穿透黑暗感知生命体温”以及“科技如何争分夺秒提升救援成功率”。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的问题从
“它能搬开大石头吗?”延伸到“怎么知道下面是不是小猫小狗?”科技守护生命的种子悄然萌芽。结合积石山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及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特点,团队随即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系统讲解地震、泥石流发生时的避险要领、自救互救技能以及预警信号识别。看着孩子们专注记录应急联系方式和演练“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动作,参与组织活动的村支书感慨:“这样的科技课加安全课,正是娃娃们最需要的‘护身符’。”
杨力岩摄
科技赋能,践行初心使命
此次实践构建了一条清晰的“科技赋能”链条:在消防支队,一线需求精准导入高校研发方向;在乡村课堂,前沿科技化身安全教育载体,点燃少年科学梦想。团队指导教师指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一堂深刻的科技报国实践课。让实验室的创新真正响应生命的呼唤,让技术进步的成果惠及最需要的群体,正是我们践行‘用技术守护生命’初心的具体行动。”从消防指战员对下一代救援装备的殷切期待,到甘藏沟村孩子们眼中对科技力量的信赖,兰州理工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六足机器人为载体,在陇原大地上奋力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