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丨穿针引线承渔韵,结网编绳启趣心
当稚嫩的小手握住阿婆布满老茧的掌心,渔网穿梭间,万顷沙红港村的渔家故事正被续写!这个夏天,“百千万工程”三下乡活动走进红港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渔家文化讲座,将带领小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渔耕文明,快来一探究竟。
指尖上的渔家密码 
(图为阿婆为小朋友们讲解渔网 潮声渔影宣传组拍摄)
渔网,是渔民与大海对话的工具,更是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活动现场,红湖村的织网阿婆将化身“非遗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穿线、打结、编织渔网。孩子们围着渔网坐成一排。阿婆的手抚过渔网,竹梭在她指间跳着舞,眨眼间就已完成一步。学会了的队员,又拉着小朋友的手,教他们把线头绕成小小的圈。网眼渐渐密了,像把过去的时光,一点点织进了现在。

(图为阿婆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渔网 潮声渔影宣传组拍摄)
虾笼里的前辈古意 
(阿婆带着小朋友们参观展览馆 潮声渔影宣传组拍摄)
阿婆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村委会的展览馆。玻璃柜里的虾笼,竹骨已泛出温润的黄。“这是前辈们闯海的家当,风里来浪里去,就靠它换米下锅。”她慈爱的看着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学,比前辈们更有本事,让红港越来越好。”虾笼静静立着,像在把辛苦酿成的故事,轻轻讲给少年听。

(阿婆带着小朋友们参观展览馆 潮声渔影宣传组拍摄)
少年故事的新韵脚 离开时,孩子们手里攥着自己织的小网片。阿婆看着我们的背影,像看着当年追着船跑的少年。潮声还在涨,渔网还在摇,但今天的红港村,多了些不一样的热闹——古老的手艺在少年手里醒了,悠长的歌谣有了新的传唱者。这大概就是时光最美的样子:前辈的故事结在网里,后辈的笑声浮在潮上。

(图为活动大合照 潮声渔影宣传组拍摄)
(潮声渔影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