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7月26日,为摸清革命脉络,感受江城魅力,华中农业大学赴武汉社会实践团正式开启了“追寻红色”之旅。在一周的实践旅途里,队员们浸润在武汉七月的暑气中,用心感受、用眼描绘、用笔记录,真切地看清了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红色脉络。
图1实践队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大合照(赵茵桐摄)
实践旅途前的准备工作 7月19日,实践团队集结进行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利用专业知识绘制走访路线,结合实践主题进行问卷设计,以期取得理想的实践结果。
图2王星詒同学在设计调查问卷(王星詒摄)
走进大门,雕塑之威动人心魄 7月20日,踏入辛亥革命博物院大门,巨幅的辛亥革命纪念浮雕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呐喊。辛亥革命作为对清王朝封建统治制度的终结,其意义远不止作为一个纪念存在,更是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1日,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庄严肃穆的领导人雕像让队员们肃然起敬,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严明纪律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这些矗立在入口处的雕塑,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昂扬斗志。感悟这份精神,正是实践团队此行的初心。
图3实践队在辛亥革命博物院观察巨大浮雕(廖可欣摄)
展馆之内,革命先辈大放异彩 走进一个个展馆,革命先辈的故事扑面而来。在辛亥革命博物院,泛黄的书信、激昂的标语,让百年前的革命豪情穿越时空,激荡在队员们心中;22日,武汉革命博物馆里,烈日下毛泽东同志发表演讲的雕像,仿佛在提醒着新时代青年肩上的责任——个人成长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23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实践团队看到许多木刻版画作品,展示着武汉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举办游行、急救大会等,随着对这些作品的认知,实践团队真正看到了在历史课本上未被记载的拳拳爱国之心。
队员们看得仔细,记得认真,拍个不停,讨论热烈。透过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历史,大家努力探寻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密码。
图4朱宁贝、王星詒两位队员在辛亥革命博物院记录字画内容(廖可欣摄)
走出展馆,万里晴空余韵无穷 几天的实践,天公作美。每当结束参观,披着晚霞踏上归途,队员们的心依然沉浸在白天的所见所闻里:红色记忆,红楼来历、各种机关办事处、革命纪念馆的历史资料,无不展现着武汉人民、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些设计独特的单行参观路线,仿佛也在无声地告诉所有游客: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
实践旅途中的“闪光点” 7月20日,实践团在辛亥革命博物院游览时,随机采访调查50名游客,从问卷结果来看,青年群体的人数较多,也从侧面反映出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时,实践团队偶遇一三年级小学生在进行志愿讲解,此情此景之下,实践团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精神赓续。队员们结合参观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资源与环境学院地信2302蒋雨航同学感慨道:“历史不能忘!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我们青年人更要接好接力棒,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图5实践队整理调查问卷(朱宁贝摄)
图6实践队员在结合七七事变进行讨论(廖可欣摄)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市暑期实践团 廖可欣 朱宁贝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市暑期实践团 廖可欣 朱宁贝 王星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