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6日,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石语筑梦青年实践团奔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围绕非遗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学习、民生服务实践等内容开展系列活动。实践团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体验特色技艺、走访村史展馆、开展入户帮扶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助力羌乡发展的同时,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责任担当。
在非遗文化传承板块,实践队首先拜访了非遗羌年传承人母广志爷爷。母爷爷向队员们讲述了羌族的迁徙历史,从远古时期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北川后的文化演变,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羌族人民对故土的热爱与坚守。“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乐器,更是我们羌族文化的活化石。”母爷爷一边看着我们一边说道,“这些年羌乡发展越来越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切都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让我们从贫困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明智,从落后走向先进,这些没有共产党根本完成不了。”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羌绣传习所,跟随当地羌绣艺人学习传统刺绣技艺。传习所内,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羌绣作品令人赞叹。老师从基础针法讲起,详细介绍了“架花”“挑绣”等技法,以及羊角花、万字纹等图案的文化寓意。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银针,尝试绣制简易的羌绣书签。起初,不少队员的针脚歪歪扭扭,但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要领。铁道供电专业的学生陈思琦在体验后感慨:“原以为刺绣很简单,没想到要绣出工整美观的图案,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专注,这让我对非遗传承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红色精神学习与乡村发展调研方面,实践团走进石椅村村史馆。馆内,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农具与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通过“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等主题展区,向成员们讲述石椅村如何从昔日的贫困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羌绣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华丽蜕变的历程。
在北川红军长征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珍贵影像,重现了当年红军与羌族同胞互帮互助、携手前行的感人场景。而在5·12地震遗址纪念馆,灾后重建的纪录片则展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力量。“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灾后重建,团结的力量都令人震撼。”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李俊函在参观后表示。
民生服务实践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团成员们分组走进村民家中,开展多样化帮扶。在石椅村,成员们手持镰刀、扫帚,帮助石椅村居民清理庭院杂草,打扫房屋卫生。烈日下,队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但大家干劲十足。“这些娃娃干活儿真卖力,把我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70多岁的陈奶奶笑着说道。
结合专业特色,队员们还开展了铁路安全知识宣传。他们走村串户,通过案例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村民普及铁路沿线禁止放风筝、破坏防护网等安全常识。针对老年群体,队员们耐心讲解反诈知识,并帮助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在农产品推广方面,实践队搭建临时直播间,队员们化身主播,向网友推介桐子李、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时展示羌绣文创产品,将羌族文化与农产品销售有机结合,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此外,实践团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到90余份当地居民对羌族建筑改造的建议,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参考。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了羌族文化,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更引导他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服务中。带队教师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未来将继续加强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人才。”